为什么体育场看台座位都是逐层后退的?为什么不能像剧院一样? 为什么体育场的座位都是下图这种逐层后退的安排?这样后排的观众看不清什么的吧? 下图是广州大剧院,上层座位几乎是垂直升高于下层座位的。为什么体育场的上层座位不设在下层座位的头顶上呢?只要高度调整好,应该不会影响下层观众的吧?而且还能缩小占地面积…… t song,建筑师 终于涉及到我能回答的问题。毕业后就一直做了三年体育建筑,对体育建筑还算是有点了解,试着回答一下。 一,看台视线设计的初衷在与使观众更好的观看比赛,“观众应可以清晰地,无遮挡地看到整个比赛场地或者场地内的活动”,并且应确保“观众坐着观看比赛,而不需要伸展或拉伸来观看比赛。” 无论是体育场馆,还是歌剧院,看台视线分析都不会产生遮挡,这点要明确。 二,广州大剧院_百度百科 国家体育场_百度百科 (鸟巢) 广州歌剧院才不到 2k 坐席。一个省级体育场的坐席 1w 到 6w 都很平常, 描述一个体育场的体量,大家一般都会提到「坐席数」。这个指标很关键。 三,视线分析不能遮挡,我说过是吧, 所以你没有在看台上看到柱子是吧? 那么问题来了,看台不撑柱子,你敢让 1, 2W 人坐在上层看台吗? 不用我解释了吧。 再者说,为了省你的面积,如果可以做到。1, 2W 人坐这么狭小的空间内,怎么保证疏散? 毕竟体量不一样。功能不一样,所以看台的形式不一样。 鸟巢 8 万坐席对应的建筑面积是 25.8 万平方米;广州歌剧院 2K 坐席对应的建筑面积是 4.2 万平方米。这就是体量,建筑面积达不到,就肯定容不下那么多人的疏散。这里的疏散不仅仅指离开建筑。还要保证建筑外有足够的缓冲空间保证人们撤离。 歌剧院,电影院必须保证观众能看清,能听清。 体育场,相对应看清,听清。保证几万人的疏散才是关键,毕竟还有 2 块 LED 大显示屏。 贴一张场馆坐席数 对应用地面积。 四,体育馆和体育场又不一样,体量不一样嘛,体育馆的坐席数可以少点。 其实,体育馆的坐席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 五棵松篮球馆,建在海淀区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建筑面积 6.3 万㎡,属于新建比赛场馆。场馆有固定座位 14000 个,临时座位 4000 个。-- 百度百科 很典型的体育馆看台,三层看台,中间是 vip 包厢。功能分区明确。 像五棵松这种形式的看台,就挺紧凑了,1.4W 固定坐席。你看 3 层,那些为了疏散,开的观众疏散口。 利益相关:sketchupbar 版主一枚。 以上。 阿尔瓦,不甘寂寞建筑师,文史挖掘机,业余dancer,dota2水友,正三观狂魔 仔细看了之前二位 @t song @张迦弈 的回答,有理有据比较赞同,但是我要强调几点 1,人数与疏散的要求。 上面两位也提到了体育场要容纳更多的人,这个更多代表着近十倍人数的增加,这些人数的疏散安全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题主提出的问题的确有道理,但是要知道,有些原理在现有对象中成立,但当这个对象扩大数十倍之后,很可能就是完全不成立的道理。 近乎垂直的看台满足了音乐厅的需求,但体育场为了保证尽可能多的人数(近万人)在观看比赛时遇到突发情况可以紧急快速疏散(对比音乐厅各层之间的垂直联系不灵活,层与层之间没有紧密的直接连接),遇到紧急情况我可以通过连续的倾斜走道疏散出去,显然更加安全,要知道体育场发生的暴恐事件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人的安全最重要。 就中国而言,国家的防火规范和要求上也是对音乐厅这种人员密集场所和体育场这种高度人员密集场所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2,结构悬挑问题。 题主也说到了悬挑过大的问题,的确,能容纳近万人体育场,如果跟音乐厅一样的做多层平台,悬挑的尺寸是惊人的。 与此同时,由于很多比赛人员亢奋,敲锣打鼓,潮水般的欢呼,巨大的声浪和使用人员的蹦跳(而且足球比赛很多球迷都是同频率的,极容易产生共振)对悬挑结构共振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那个军队过桥齐步走把桥振塌了的故事,中学就应该学过把。很久前也曾看过美国大学生在家里办 party 把楼板振踏的视频,虽然体育场不至于那么差,但不论如何,悬挑结构最怕的,就是共振。 3,声学问题。 其实除了共振之外,音乐厅的多层悬挑平台还有声学作用,一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反射,让声音弥漫在整个音乐厅,对音乐厅这类建筑,声学设计是很重要的。 题主所举的例子中,扎婶子做的广州歌剧院就是请的澳洲还是新西兰的声学专家做的专项声学设计,你看到的是个观众平台,而实际上却是整个声学反射系统的一部分。 而体育场就无所谓声学了,你又不是去听音乐会,不过现在得体育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声学设计,因为有时候要开演唱会,要考虑到音响的声音全场基本都能听到,不过这个声学设计就没有歌剧院那么复杂了。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