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在你熟知的行业或领域,有哪些常出现的谣言,真相是什么?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04-22.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日报标题:一个著名的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词有三分之二是日语

    [​IMG] 王有言,东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前期在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分之二是日语。

    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三个词中,“人民”和“共和国”是日本人在江户时代后(即 1603 年后)所造。所以说,中国的正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有三分之二是日语。

    [​IMG]

    此谣言传播之广,毁人之深,令人发指。有人甚至信誓旦旦写了一篇文章为其背书。

    先从结论开始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分之二是日语,纯属胡扯!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分之二是日语,纯属胡扯!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分之二是日语,纯属胡扯!

    相反,日本的国名“日本”,极有可能百分之百是中国唐朝人造的。

    一,“MADE IN 江户时代”?

     谣言称,“人民”一词为日本人于江户时代所造。

    然而,笔者随手一翻,在日本平安时代所着的『今昔物语集』中看到这么一句。(后附小译)

    图 『今昔物语集』手抄本(成书于平安时代末期,公元 1100 左右)

    王、及び人民に至るまで、是を见て、涙を流して礼拝し奉る时に、仏、眉间より光を放ち给ふ。
    ——『今昔物语集』巻 11 第 15 话 圣武天皇始造元兴寺语 第十五​

    【译】上至国君下至民众,都看到了佛的显现。在他们流着泪膜拜的时候,佛的眉间放出了光芒。

    造谣的能不能更坑爹一点?说好的“MADE IN 江户时代”呢,平安时代的『今昔物语集』比江户时代早了有 500 年。

    所以,就算“人民”是日本人造的,那也不是造于公元十七世纪的江户时代,而是公元十二世纪左右的平安时代

    二,“人民”到底是谁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搞清楚,12 世纪前的中国古籍中有没有“人民”一词。

    首先,有请我们列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政治军事历史综合巨着《册府元龟》(始编于景德二年,即公元 1005)。

    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职,均人民、牛马、车辇之力政。

    《册府元龟》 邦计部·总序 卷四百八十三​

    【译】均人掌管使地税合理,使山林川泽之税合理,使各种从业税合理,使对于人民、牛马、车辇的力役征调合理。

    这么一看,基本上可以确定在可考的文献中,“人民”的使用,中国是早于日本的。

    然而,我们不能留给谣言一丝活路。

    有请一位曾经生活在大唐的郭先生(卒于咸通十三年,即公元 871 年)。

    猃狁人民犷悍

    《大唐故郭公墓志之铭》​

    【译】猃狁族人(古代北方民族)民风粗犷凶悍。

    接下来,我们召唤出一位生活在公元前 400—公元前 320 年的老先生。鬼谷子!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皆欲国家之富 人民之众 刑政之治。

    《墨子》·尚贤下​

    当今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国家富强、人口兴旺、刑法治国。

    最后,最后,答主决定祭出一本大杀器。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下图 《诗经》(公元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诗歌集)​

    [​IMG]

    质尔人民 谨尔侯度 用戒不虞

    《诗经》大雅·抑​

    【译】治理国家安定人民,谨慎你的法度吧,以此告诫发生意外出现不测。

    小结一下,

    日本古籍中最早可考的“人民”出现于公元 1100 年左右。

    中国古籍中最早可考的“人民”出现于公元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

    相差 1700-2200 年。

    至此,“日本人发明了人民”这一命题为真只剩下一种可能,

    那就是距今大约 3000 年前日本人发明了“人民”这个词,然而他们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写出来,一直憋了 2000 年,终于在公元 1100 年的时候舍得用了一次。

    然而这种荒诞的假设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汉字从中国本土传至日本是在公元 3 世纪左右,即弥生时代末期古坟时代初期。

    《诗经》的年代距离日本进口汉字近千年以上,试问没有汉字怎么可能造出汉字词语?

    所以,“人民” ,MADE IN CHINA。

    三,“共和国”?,“共和”+“国”!

    这个谣言还有一个语法知识上的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里有 4 个词。

    从中文角度讲,“共和国”是一个由“共和”和“国”组成的合成词。组成合成词的词素往往是可以单独成词的。“共和国”就是个例子。

    从日语的角度讲,即便是根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词语单位认定标准,也很难一口咬定“共和国”是一个词语,精确来讲它是由“共和“与”国”二词构成。

    四,中国的“共和”不是第一次了

    先打脸,再废话。

    召公 周公二相行政 号曰 共和 
    《史记·周本纪》​

    【译】召公,周公二人参与执政,国称“共和”。

    这段记载的历史背景是,西周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驱逐逃离都城镐京(现西安长安区)。诸侯们拥戴共伯和为天子取而代之,天子令召公、周公二人参与治国。

    所以,在西周的“共和”政体中,国家中并不存在世袭制的国王,而是通过国家中有权者的推选。换而言之,在西周“共和”中,最高领导人的选举权不在民众手里,而是由处于社会金字塔上部的人进行推选。(这里不再展开,请各位看官联系现实,自行脑补。)

    其次,对于西周“共和”的在中华文明历史上的意义,历史名家,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的刘乃和教授这样评价。(黑体为笔者注)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1 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记载。正是这件事让我们能够上溯几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我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时间脉络十分模糊,只能够通过文物考古追溯,准确性是不够的。所以说,共和行政,无论这个“共和”指代的是什么,总是对中国的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如此一来,“共和”一词有两大意义值得放入国名。

    一,非世袭的推选式政体,二,中国历史的里程碑式标志。

    请问,还有比“共和”一词切合 49 新中国的国家内涵的吗?

    五,为什么有人说“日本人发明了共和”?

    其实是这样的。

    江户时代,日本地理学家 箕作省吾 在翻译英语“republic”一词时十分苦恼,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直到有一天他受了江户时代汉学家 大槻盘渓 的启发:“你看你看,republic 想表达的政治思想不就有点像中国西周的“共和”时期吗?”。

    于是,在 1854 年箕作省吾的着作《法窗夜话》中“republic”第一次被翻译成“共和”。后来,中国的晚清的留学生们觉得这个翻译十分切题,便将它带回了中国。

    客观地说,箕作省吾 受汉学家 大槻盘渓 的启发,率先引用中文词语“共和”将“republic”翻译为“共和”。日本人阴差阳错地牵线搭桥,帮助中国人接触了英语的“republic”这个概念。但以此为理由说“共和”是日语就完全是子虚乌有。

    不过,如果真有人坚持“一旦 A 国语被 B 国人引用在翻译上使用,则可称该词语属于 B 语”这种神逻辑的话,我只能微笑着任由这种人自生自灭了。

    六,“日本”从哪里来

    在这里讲一个日本人留学生的故事。

    先让我们回到公元 717 年的长安。

    那时正值盛唐开元盛世,宽约 100 多米的朱雀大道上车水马龙。来自各个国家的商人惊叹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汇集了东西文化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

    图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来源网络 侵删。

    (一排 5 个城门的路有多宽。见过北京南京西安城门的朋友可以脑补一下)

    [​IMG]

    在人群之中,有一位名为井真成的年轻人。

    他刚刚结束了长达数月的旅途,从家乡日本不远万里来到了大唐都城。当时的他也许正在计划着他的求学之路,以便今后返回故乡,报效他的祖国。

    但当时的他可能万万没想到,他会在这个城市中扎根,并被委以重任。

    然而他这一来,就再也没有回去。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 734),井真成永远地长眠于他度过了半数人生的长安,享年 36。

    在他的墓碑上,这样写着。(后附小译)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聘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 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皇上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即以其年二月四日,窆于万年县滻水东原,礼也。呜呼!素车晓引,丹旐行哀;嗟远人兮颓暮日,指穷郊兮悲夜台。其辞曰:“寿乃天常,哀兹远方;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
    (█ 处字迹无法辨认)​

    【译】姓井名真成,来自日本。天生聪慧才华横溢。故受命扬帆策马远赴中国。通晓中国之礼仪教养,融入大唐。若此人身着正装立于朝廷之上,恐怕无人出其右。可谁料他壮志未酬,突然离世。开元二十二年,正月█ 日,死于官舍。时年三十有六。圣上为此而悲,依照惯例赐其荣誉,下诏书赠其尚衣奉御官职,并行葬礼。依照礼法,时年二月四日葬于万年县河东原上。呜呼!黎明时分,引素车架赤幡以表哀悼。井真成垂危时一边哀叹身处他乡,一边用手指向远郊的墓碑以表悲伤。在弥留之际他说道:

    “虽知死乃天命,只哀客死他乡。既此身埋异土,愿我魂归故乡。”

    图 井真成墓志铭拓片 正方形边长 39.5 厘米 2004 年出土于陕西西安 原物存于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新馆

    [​IMG]

    井真成的墓志铭一经出土,立即在日本引起轰动。出土后一年的 2005 年,井真成墓志铭实物被送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日本天皇与皇后亲临现场观看展览(就是现在仍在位的这二位)。

    图 日本今上天皇 明仁 及皇后美智子

    [​IMG]

    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一个日本留学生的墓志铭会惊动日本天皇。

    其实不难理解,原因有二。

    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日本人的墓志铭。

    二,这是现存资料中最早出现“日本”的石刻资料。

    另外,唐代时,“日本”这个称呼通过遣唐使流传到岛国时,岛国人只知这是“日出之处”的意思,欣然接受。然而当时的日本人民并不知道汉字的读音,继续沿用自称。将“日本”读作[hinomoto]或者[yamato]。

    之后,奈良时代(794-1192)汉字的知识逐渐通过教育得以渗透。到中国的隋朝时,汉字的(当时的)正确读音在日本被普及,“日本”二字的日语读音逐渐变为当时中文读音的“nichihon"再变为“nippon”而后变为“nihon”,沿用至今(「ニチホン」→「ニッポン」→「ニホン」)。现代日语读法音似现代汉语拼音的“ni3hong4”(此处数字表拼音四声)。

    ps1:关于井真成那一段,在 2005 年 NHK 创作西安纪录片时被当做引子放了进去。雅叔出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ps2:类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分之二是日语这种扯淡谣言还有很多,比如像”现代汉语中 70%是日语词汇”,“离开日语,现代中国人几乎无法说话“之类,真是纠正都来不及。假以时日,再说。

    参考资料

    中文资料

    陈灿平 2006 关于井真成墓志的几个问题 《考古与文物》2006 年第 5 期

    马一虹 2006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入唐时间与在唐身份考 《世界历史》2006 年第一期

    刘乃和 2012《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海豚出版社

    周礼·地官司徒·封人 / 均人译文

    日语资料

    穂积陈重 1854『法窓夜话』岩波文库

    着者不明 约 1100 『今昔物语集』岩波文库 池上 洵一 (编集)

    东京国立博物馆

    天皇皇后両陛下のご日程:平成 17 年(7 月~9 月)

    图片来源

    井真成の墓誌 井真成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