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为什么罗斯福新政时宁愿把过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费分发给穷人?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08-01.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日报标题:当年过剩的牛奶、棉花宁可扔掉,也不发给穷人,为什么?

    [​IMG] 蜀国小松鼠,可能是最浪漫的时间魔法师

    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是:

    为什么罗斯福新政时宁愿把过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费分发给穷人?

    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倒牛奶的问题划为两个时间属性:

    1. 罗斯福新政前的倒牛奶
    2. 罗斯福新政后的倒牛奶

    在罗斯福新政之前,由于化学、生物、农业等技术的成长,使得农产品的产量越来越高,这个时候,牛奶就产多了,价格自然就大跌。

    于是乎奶农们就不干了啊,很是希望牛奶的价格涨起来,就开始有组织的罢工,但是牛奶毕竟是不能长时间储存的(这个有知友提到过),而且还得不停地给牛挤奶,所以就有奶农偷偷把牛奶拿去卖,这个时候别的奶农就阻止这些偷偷拿去卖牛奶的人,就有了@米青卫 的回答,奶农把奶农的牛奶倒掉。

    这个时候我想农民之所以没有把牛奶给穷人,大家都几乎分析出来了:

    1. 运费
    2. 储存牛奶的费用
    3. 识别出穷人
    4. 食品安全

    在罗斯福新政以后,罗斯福和农业部长等人认为农业发展起来,对于解决这场经济危机是很有帮助的。他们通过采取认为的供需影响,通过补贴等形式,要求农民把牛奶倒掉,把牛宰掉,还通过对荒地进行补贴,让农民都减少农作物的生产,很快由于供给的减少,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到了后期的时候,农民的收入反而比以前的收入多了

    这个时候之所以没有把牛奶给穷人,原因大家能不能猜到,就是减少供给,这种时候,虽然穷人没有得到牛奶,但是牛奶以及后来的农产品价格都上去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业也走出来困境。

    这个说法在《The Coming of the New Deal》里面也提到过,这本书的作者曾经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看完了答案,以及另一个差不多问题的讨论。其实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对的,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要获得赞的原因,有些人就反对反对 + 批评,其实他们的观点,跟我的观点,我感觉就是很一致啊,只是没有串联起来,我现在试着串联起来说一下。

    1.很多人都没有具体回答,到底是农产品相对多了还是农产品相对少了。

    这点其实很关键,这是关于对经济危机的理解,我理解的农业社会的经济危机,其实是天灾人祸导致产品稀少,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而我理解的工业社会的经济危机事实上是生产过剩。简单说就是东西相对多了。

    所以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农产品是相对多了,不是相对少了。

    2.到底能不能用供需曲线?

    ——我觉得是能够够用供需曲线说明的。

    包括 @HongTay 丰 提到的那个故事,本质上可以用供需曲线来证明,如果能知道但是牛奶的弹性,那么就可以知道,倒掉牛奶以后,究竟农民是盈利还是亏损,即便是亏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3.对于杨帅以及 @米青卫 提到的那个关于农民倒掉牛奶的事情

    我个人觉得可以理解为简单博弈的问题。

    [​IMG]

    我解释下这张图,一开始就用供需曲线说了,如果牛奶的数量减少,牛奶的数量就会急剧升高,但是牛奶的价格升高过程肯定是一个连续性的问题。

    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小问题,农民 1 会想,等他们都把牛奶倒掉了,我的牛奶就可以赚更多钱了。

    同样,农民 2 也会这样想,可以如果都不倒掉牛奶,牛奶就会坏掉,这样的结果其实更坏,所以才会有我们倒掉别人的牛奶。

    对于杨帅提到的那个,换个角度看,跟我这个提法是一样的。

    简单说就是牛奶多了,农民不愿意价格跌,所以就不想卖,然后就有人想偷偷卖。归结起来还是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大家说得没啥问题,没有犯所谓科斯的黑板经济学,因为大家不是分析同样的东西。

    4.既然都是农产品过多导致的问题,那么罗斯福政府肯定想的是怎么解决农产品过多。

    在唐朝时候有句老话,叫做三不过百,五不过千。就是说没有三倍的利润不会做百里的生意,没有 5 倍的利润不做千里的生意。这话说得夸张了一点,但是也明显指出了问题,农民和经销商都不会愿意免费给穷人送牛奶的原因,在于运输、贮藏本身就有成本,明明就已经亏损了,为毛还要自贴运费?

    甚么?你说让政府去出运费,但是问题就来了,随着牛奶的减少,牛奶的价格就会升高,所以我很愿意别人的牛奶优先送给穷人,自己的不一定送,而且具体的供需的谁也不清楚。到底要免费送多少牛奶,谁也不知道。

    5.还是延续我观点,就是牛奶多了,怎么解决?

    要么倒掉一部分,要么低价卖掉,要么怎么办?不可能一起卖掉。

    6.我再强调一下,黄浴光提到的问题。

    事实上,我认为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的提法是对的,没有啥大的问题,但是解决方案不一定对啊。

    就像有一天安倍晋三去检查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但是医生治不了。你不能由此推导出检查的错的啊。所以你说中央计划经济是错的,这点我承认,计划经济本来就有问题。但是不代表马克思说的有关经济危机的描述就错了啊。

    事实上工业社会的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为啥会生产过剩,是因为老板赚钱以后,一定会投入再生产。我记得知乎搞那个《金钱有术》,推广的时候就做过一个游戏,里面卖包子,赚钱以后,给女朋友买一件貂皮大衣,你会破产的,所以要想成功几乎是投入再生产,即便你消费很高,很大一部分是投入再生产的。

    哈哈,来我们愉快地讨论下这个话题吧。

    第一,能不能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解释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能。

    当然我不是从政治经济学开始解释的。

    第二,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得了解罗斯福新政当时的背景——美国经济大萧条。

    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解释,主要参见维基百科

    第三,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比较简单的经济模型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假设有个地方叫做 Island,这个地方呢只有一家奶牛场,奶牛场供应了整个 Island 所有居民的牛奶。

    好了,现在我们假定这个农场有 20000 头奶牛,一共可以产奶 20000 吨啊。

    我们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其实牛奶,对于 Island 上的城市居民来说,属于必需品啊,也就是说牛奶其实属于一种缺乏弹性的商品。

    [​IMG]

    从我画的供需曲线可以知道,在短期中,当供给和需求缺乏弹性时间,供给曲线移动,会引起价格的大幅度提升。

    如果题主看不懂供需曲线也不要紧,我看到有个举了个例子估计就很能够理解了。

    我们假定牛奶售价是每吨 500 元,每吨牛奶的生产成本是 300 元,其中每月生产的牛奶卖给富人 10000 吨,穷人 10000 吨,因此奶牛场一个月总共可以赚 400 万。

    由于牛奶对于富人来说属于弹性缺乏的商品,因此即使价格增长,他们的需求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富人的 1000 吨牛奶来说,假如价格翻了两番,即每吨 2000 元,那么可以赚到 1700 万。

    那么对于穷人来说呢,穷人没有办法购买每吨 2000 元的牛奶,因此,农场主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低价卖给穷人,一种是倒掉。

    第一种方案,免费或者低价把牛奶给穷人,穷人有没有可能卖掉?有没有可能会有人去中间收购牛奶呢?如果收购了再以低于每吨 2000 元的价格出售,会导致农场的收益减少的。

    很显然,罗斯福选择了第二种。

    当然了,以后农场不会再生产那么多了,农场主会把牛杀掉一部分,解雇一部分人,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从统计的角度来说,你会发现,未来 GDP 反而增加了。

    但是,这里面其实有个问题,那就是默认了穷人会低价把牛奶给出售,实际上肯定会有一部分穷人不会出售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福利是受到损失的,但是这又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很有可能大部分穷人会卖掉他们免费得到的牛奶。

    第三,我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其实那些说不能用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我觉得还得去翻翻资本论,看看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是如何解释的。

    这个解释我们还得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开始解释经济危机。

    (先声明啊,我这里说得是我从《资本论》上面看到的,谈及剩余价值理论的时候,不要动不动就谈剥削,这样不好,尤其是某国的教科书,呵呵呵)

    先说下商品价值 W=C+V+M

    (我再声明一遍,我们这里不上纲上线得讨论剥削与不剥削的问题。)这里的 c,v 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m 是剩余价值。

    题主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当资本家把钱给了工人以后,然后再给出自己的生产东西的成本以后,还会剩下的 M 叫做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我个人把他理解为两个部分,就是 M=m1+m2,其中 m1 是资本家所得。我承认资本家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我不想谈论剥削与不剥削,但是题主想一想,就算资本家开销再大,他也不可能把整个 M 都用了啊,所以 m1 是资本家平时使用的,剩下还有 m2,大量的 m2,投入了再生产。

    所以用大白话来说,等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只要机器一开,能够生产大量的产品,再加上生产技术的一步步升级改造,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制造产品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我前面也讲了,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m1 除了一部分自己用了以外,另外很大一部分 m2 其实是用来继续投资了,所以大量的产品被瞬间制造了出来,但是由于普通人的工资增长没有这么快,因此很快,有些产品就过度饱和,资本就开始撤离这个市场,因此经济危机发生了。

    因此解决这种经济危机其实有三种办法:

    1. 可以鼓励消费,鼓励大家都买东西,这里面把牛奶的价格提高,实际是一种鼓励消费的行为
    2. 可以通过战争来解决,既然东西多了,那就把这些统统毁掉,重新建立。这样也可以解决,罗斯福是通过倒掉牛奶来解决的,后面他也会少生产牛奶,并且还会把牛杀死,这个跟战争的原理类似。
    3. 可以通过发展附属产业,比如说钢铁产能过剩,我们可以发展汽车行业,可以进行基础建设,可以发展房地产。但是牛奶这个东西,能够带动的行业太少了

    不知道我有没有讲清楚,欢迎讨论

    以上。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