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重耳,电影,历史,吐槽,是我的三味解药 阅读原文 我以前也有这种直观的感受,不过现在我的看法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很微妙,我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也是试着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中间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一点关于摄影的内容,我在这方面纯属外行,如果说错了还请专业人士纠正。 其实我的核心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不是女星变“丑”了,而是我们的镜头变“毒”了! 如果你跟我一样经常重看 90 年代的港台电影,在赞叹美人如玉之余,会不会有一丝这样感觉: 这些电影里的“美人”好像总是很朦胧、很梦幻。 除开置景、化妆等因素,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影视作品里往往大量使用柔光。 (说一下这些图我是在网上随便找的,不是从高清片源里直接截出来的,不排除说上传者在截取或制作的过程中图像已经有所失真,但是看得懂这个意思就行了,这种画风应该符合大部分人对老港片的印象吧。) 用柔光首先肯定是电影整体美学设计的需要,它能营造出浪漫的氛围,同时它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能更好地塑造偶像,因为柔光能起到遮瑕、“嫩肤”的作用,能让人看起来更美。 那种大量使用柔光的影视,无论它是奇幻武侠还是都市喜剧,本质上都是“偶像片”。 这种造星方法其实早在黑白电影里就有了,比如《卡萨布兰卡》就能巧妙地运用柔光把褒曼的泪眼朦胧拍得极美(但你如果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电影里的其他角色的特写并没有这种“待遇”)。 据说在一些电影中,为了更好地营造效果,甚至会先在片场里喷一层淡淡的烟幕。 说完电影再看 90 年代明星们的老照片,是不是也会有这种感觉?我找了几张周慧敏的图: 照片里这个珍珠般的“柔光”是怎么来的呢?是她的肌肤自带的吗? 首先,这些原照片本身是用胶片相机拍摄的,出片前有没有做过后期,我这个菜鸟不知道,也看不出来,暂且就当没有。但是,这种胶片特有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滤镜”,而且拍摄中也有很多技巧,据说有经验的摄影师只要在镜头上套一圈透明塑料袋,就可以轻松实现类似的效果。 所以,很多人怀念说那是一个“没有 PS 的年代”,其实是不尽正确的:没有 PS 并不代表没有前期和后期的“修饰”技术啊,以前还可以把一个大活人从合影中生生地抠掉呢,只是 PS 诞生之后让这些操作更方便、更平民化了而已。 好了,既然我们知道用柔光可以把人拍得更美,那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干了呢? 因为我们的设备已经升级了 n 代,再用这种办法,怎么能体现出这些设备的厉害?就像我至今都觉得 2000 年左右问世的《帝国时代 2》是个很棒的游戏,但是当你电脑里的一块显卡就价值大几千了,你还会甘心花大部分时间来玩它? 胶片拍摄已经被数字拍摄代替,平民相机(手机)的像素从几十万、百万一直升级到现在的几千万。 不光拍摄设备升级,播映设备也升级了。 上面这种影片或照片,现在偶尔给你看几次,你可能惊为天人,但是如果天天给你看——注意,是在你 500 尼特 + 的手机和电脑屏幕、或 50 寸以上的 HDR 电视上看这些如梦如幻的“绝色美人”,你觉得会是什么感觉? 技术的革新在倒逼我们自身发生变化来与之适应,这种变化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我们的灵魂总渴望欣赏至美,而我们的眼睛经过一番调教后,却总偏爱更“真实”的东西。 现在的电影还是会适当地用浪漫的柔光镜头,但是不再像以前那么泛滥了,或许是因为观众能感觉到那样“很假”、“看不清”。 大家的口味也多元化了,电影的类型也丰富了,有很多现实的题材,写实的风格。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同一部电影,同一个演员,甚至穿着同一身衣服,在不同的光线不同的角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比如下面这张图来自《踏血寻梅》,在柔光的烘托下,不输 90 年代的李若彤吧? 还是《踏雪寻梅》,再看这张图: 上图中春夏的眉毛和眼线可能加浓过了,但不要以为是浓妆的锅,在这种硬光下淡妆更难看。其实只要导演愿意,他可以整部电影里都让春夏那样“美美的”,但这不是他要表达的东西。 现在的电影里甚至经常会出现这种足以暴露演员颜值缺陷的脸部特写,就是为了让观众觉得“够真实”: 好像写到这里差不多该结束了,但接下来我还要说到另外一点:媒体的形态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的人们追星,无非是在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上一睹她们的芳容,当时的拍摄和印刷的质感我已经说过了,靠你在朦胧中脑补,除此之外,就算是去演唱会也很难有近距离观察她们的机会。 那时候,我们对明星的颜值印象,当然离不开她们本身的底子,但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些媒体赋予我们的。 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电影公司就那么些,如果一个明星的背景足够强势,她的经纪人和律师足够“敬业”,她是有可能对自己的用于公开传播的形象进行 100%的“品控”的。 有人可能不明白:即使现在她们也可以这么干啊,是的,现在确实也有一些明星会对媒体刊发的视频和照片管理得很严格,必须要工作室先审过才行。但是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现在我们和明星的接触面更丰富了,这是自媒体时代,不光是专业的记者会去拍,明星参加一个公开活动,很多路人举起手机就能拍,这些良莠不齐的照片随后就会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现在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关于明星的照片和视频,但是我们根本搞不清楚出处是哪,其中有一些是美的,她们特意推给我们看的,但有一些是糗的、丑的、失态的,她们不希望我们看的,但是她们对此控制不了。还有一些明星为了塑造亲民的人设,会故意放一些“素颜照”。 以前我们对一个明星的颜值印象,可能来自于几十张照片,几十部电影,而这是她们精心制作、精心包装之后让我们看的。 现在我们对明星的颜值印象,除了影视和综艺节目,来自于数以千计摆拍或抓拍的数码照片和短视频,其中一部份是她们希望给我们看的,另一部分不是,而我们最后的总体印象,是它们的均值 —— 精雕细刻的“美照”形成的效应,被“路人照”、“素颜照”和“丑照”稀释了。 而且,以现在我们手中的高分辨率镜头,足以抓住一张脸上所有的瑕疵。几年前我还在某网站工作的时候,有次时尚版的同事们去拍一个台湾女明星,本来大家都觉得她颜值不错,结果回来修图的时候就听他们在抱怨“原来她皮肤那么差啊”、“简直就是月球表面嘛”。我过去看了一下热闹,确实如此。 所以,不管你说哪个当代明星是绝色美人,我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至少一百张她的丑照给你看——当然,只要你肯让我放出来的话。 世道变了,“绝世美人”自然也就没有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