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细菌培养的情况下医生是怎么使用抗生素的? 米调炫枫,生命潦草,我在弯腰 其实其它答主大多数提到了一个名词:经验性治疗。这个也基本就是题主问题的标准答案了。 抗感染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经验治疗和目标治疗。 其实抗感染有时像破案一样,经验治疗有如发现作案现场有像是印度人的某种气味,于是把方圆几公里凡是有印度人或是印度人待过的地方都搜查一遍。目标治疗有如现场发现某人留下的 DNA,拿去一鉴定发现来自某个叫做阿米尔的印度人,于是大队人马出动将其拿下。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说,那么「DNA 鉴定」,直接锁定目标,不是轻松加愉快嘛?确实如此,但有时未必如我们所愿。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1. 案件太急,等不到鉴定科出结果,必须先期展开搜查,否则嫌疑人就逍遥法外了。 ——正如同其它答主提到的,做细菌培养需要 3-5 天,有的患者感染太重,等不到他慢慢培养,必须立即开始治疗。 2. DNA 鉴定结果显示:那根本就是根狗毛。 ——细菌培养结果明显与临床表现不符,只能说,细菌培养结果是金标准,而临床表现则是终极标准,毕竟辅助检查辅助来辅助去,治好病才是第一要务。 3. DNA 鉴定为克劳福德,根本就是在案发现场隔壁居住的大叔,排除作案嫌疑。 ——痰培养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草绿色链球菌,就是一种呼吸道定植的细菌,很少导致感染,很多有经验的细菌室工作人员,如果培养出草绿,根本就不报告阳性,也不做药敏试验。 4. 犯罪现场提取体液回去做 DNA 鉴定,回去一看发现根本没取到体液,只取到一些水。 ——部分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或者患者宣教没做好等等,比如痰培养需要取的是痰,很多最后送去培养的却是口水,当然培不出来。 5. DNA 鉴定结果为张三、李四、王二,资料显示他们正分别在向城市的三个出口逃窜,但警队只剩一个人。 ——有的细菌培养结果有很多细菌:大肠埃希 + MRSA + 白念 + 鲍曼不动,各种抗菌药物犹如跷跷板一般按在患者身上,MRSA 压下去大肠埃希又起来,大肠按下去鲍曼不动又起来,虽然培养结果有,但是无药可治。 当然破案没那么简单,抗感染也没那么简单。就算有三大常规、各种培养、CRP、PCT、G 试验、GM 试验等等各种辅助检查手段的鼎力相助,抗感染仍然是医生比较棘手的一项活计,而且各个专科几乎都会碰到。很多人也许会去看《热病》,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的,目前已经到 46 版了,虽说它是一本口袋书,可也有两百多页,如果想简化一下,也可以去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版)》,是国家卫计委出的。 经验性治疗,就得有经验,才能去治疗,临床医师碰到的情况千奇百怪,不是套用热病或者直接无脑按照培养结果用药就能治好病。目标治疗是大家都想达到的结果,但要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目标,还是需要海量的经验——而这,是医学成长路的精髓所在。 Yuey,专栏: 面包树与七瓣花 http://zhuanlan.zhihu.com/yueyw 我不是医生,不过这几年一直在研究 / 思考细菌演化和公共卫生相关的事,所以说说自己的理解,希望有机会和各位医生们讨论。 简单地回答问题:根据临床用药指南。 这是理论或者说理想的情况。理论上任何公共事务都应该有框架可循,比如社会管理上应该是法律,用抗生素治病这件事上则是用药指南。但如果事情可以这么理想,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也不会成为那么让人头疼的问题了。 刚才简单搜了一下“用药指南”,第一个跳出来的是爱尔兰的,Home - Antimicrobial Prescribing Guidelines 里面对每一种常见感染的应对都做了简单指导。 各个国家 / 地域都应该有自己的用药指南,这个指南应该根据现有医学知识和该地区的流行病学数据制定,并且应该根据科学知识的获取和各地对耐药菌的监测定期做出调整。 如 @胖鱼 所说,这个指南对普通病人,危重病人等不同状况应该有不同的原则。 医学知识包括观察病人的症状,现有疗效方面的证据,以及采用医学仪器进行验证。 像其他回答中有人说的,有些病症可以让医生比较明确地判断是否应该使用抗生素,但是有些不行。不行的情况下,有一定的仪器测试可以作为辅助。 一个好的指南应该尽可能帮助医生们特别是经验较浅的医生们做出最佳判断:比如遇到情况 A 应该明确地不用抗生素,遇到情况 B 应该立刻用,遇到情况 C 应该做某某测试然后根据结果明确用或者不用。 让所有医生都能准确判断每个病例,比起精心谨慎地制定一份科学的用药指南,要难多了。 而制作科学的用药指南,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心血。 即使有了指南,例子中情况 A 和 B 的难点在于如何请医生们照做,如何在医生们照做之后再说服病人们接受医生的建议。 而情况 C,如 @米调炫枫 所说,现有的工具 / 测试有时候不好用,因此指南才只能是指南,而不是硬性规定。 我觉得大家所说的“经验性治疗”,用另一个方式来解释,就是面对现有证据做出个人概率上的判断。 假设给病人做了一个测试得到一个准确数据,数据说这个人 95% 以上的可能不是细菌感染。 但是每个人对这个数据的理解可以不同,有的人觉得只要有 80% 的可能性不是细菌感染就可以不用抗生素,或者至少可以缓缓;但有的人觉得只要有 1% 的可能性是细菌感染那也要立刻开药。 这个时候科研人员和卫生政策制定者能做的,应该是如何把海量经验转换为更加明确和准确的指南和更加有效的实际应用方式。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