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科技这么发达,存档拍张照不就好了,为什么非要画画呢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0-2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现代植物分类学发现新物种的记录是否还依赖手绘图像?

    [​IMG] 卞秋杭,会绘画会做菜会做衣服的植物分类爱好者

    [​IMG]

    上图就是题主给的链接里的,不是我画的,莫误会。

    我是学分类还有绘图的,就是画上面这样的图,这么一张图把整株、花序、果序、花果的解剖,甚至叶柄的解剖都画出来了,要是拍照片呢?起码六七张吧。

    这就是植物绘图的优势,一图以蔽之啊。

    很难被取代,因此,科研价值也是照片无法取代的。

    至于图是怎么画出来的,野外观察、室内标本观察、解剖、拍照……这些可能都要涉及,具体就要看作者的习惯,我的习惯是把野外的各种照片,解剖的各种显微照片还有标本放一起,使劲看……看明白了,再画。

    我画的如下(临摹)。

    [​IMG]

    [​IMG] 知乎用户,养植物的问题千万不要邀请我_:)з」∠)_

    卞秋杭童鞋的答案非常详细而完整,我这里补充一点点自己的想法。

    图当然是回去画的,你要植物学家现场画,他们分分钟要(╯‵□′)╯︵┻━┻的!

    采集的时候也未必知道这是新种,虽然对某个类群足够熟悉的学者,会有大概的把握,但是野采的时间那么宝贵,怎么可能花大量时间,摹画一个还不知道是不是新种的东西!这么浪费时间,会让人生气的!

    关于发表新种的介绍可以看 发表一个新物种需要多久? 这篇转自果壳的文章,茫茫多的标本要鉴定,有的新种可能还需要通过标本来还(脑)原(补)墨线图——你们可以体会一下。

    这种手绘的图有专门的名字(上面一段提到了)——墨线图;它的作用,跟照片不一样,是通过图像,给出某一个物种的模式图。并且这样的图,往往并非全部按照某一植株、某一个体去进行摹画,而是有目的地选取一些完整、典型的器官来作为绘制的膜板。

    所以它有自己的优势——现实当中的植株,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缺损或者畸形,这种外形上的改变,是表观性的,而非物种本身固有的特点,直接拍照,无法掩盖这样的缺憾。如果可以找到各方面都很完整的植株拍拍照,当然是好事,然而在野外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相对来说也没那么难,机会还是挺大的),万一碰不到了,怎么办?

    事情分两面,墨线图当然也有缺陷咯——最明显的就是颜色描述的缺失。特别是花瓣一般含水量不低,颜色鲜艳,但制成标本之后,长期保存下几乎是一定会脱色的;文字描述有时又特别无力——

    [​IMG]

    小花鸢尾 Iris speculatrix

    你来描述一下这朵花的颜色看看?哪块什么形状的斑是什么颜色?墨线图在这里就爱莫能助了。

    另外,传统的植物分类学,有自己的一系列范式——譬如命名法则,譬如发表新种的要求(采集标本、检索文献、检验对比、拉丁文描述、指定模式标本)。学界对这种范式,一般情况下,都会一直继承,改动是很少的;最近一项很大的改动,是发表新种时的拉丁文描述从 2012 年起可以改用英文。并且这些一般是补充式的修改,而非废除式的修改。

    如果规定,对于新种的图像描述只能用照片而不能用墨线图,那么以前的植物学家那么多工作,要不要继承?每个物种都要补充照片描述,工作量大不大?存疑种怎么办?标本跟照片对不上,怎么办?已经灭绝或者疑似灭绝的物种,怎么办?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点,墨线图经常可以提供一些结构的解剖图,譬如卞秋杭同学引用的题主所提香蕉新种的墨线图:

    [​IMG]

    当中就有香蕉花冠、花药等部分展开的解剖图(图中的 F 和 G 部分),也包括果实的横切面(图中的 H 部分,所以这是张藏有 H 的图)。而这些信息,在进行分类鉴定的时候,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呈现得越是清晰、越是模式化,越好。

    实物拍照,当然也可以做到,但是在野外,要想解剖出理想的效果,也没那么方便。

    当然,墨线图要绘制出内部的结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解剖,解剖 / 显微观察时能留下照片,肯定也是好事情,就像这样:

    [​IMG]

    [​IMG]

    _:)з」∠)_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