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这张图里的黑点,好像永远也「追」不到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1-23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如何解释这张「永远追不到的黑点」图?

    [​IMG] 暗涌,The Follower of Psychology

    这种视错觉现象叫做格里德火花错觉,是栅格错觉的一种。

    [​IMG]

    * 左为栅格错觉,右为火花错觉。二者的区别在于交叉点的小圆圈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只要对它们稍作变换,效果就很不一样。

    比如将色块与线条的亮度调整至相同,错觉就会消失:

    [​IMG]

    色块与线条反色,形成的错觉斑点也会反色:

    [​IMG]

    将色块轮廓波浪线化,错觉彻底消失:

    [​IMG]

    如果将线条涂色,那么深色与浅色线条的相对位置会影响错觉的形成:

    [​IMG]

    很显然,深色线条在上则错觉效果加深,浅色线条在上则错觉效果减弱。

    甚至只是单纯地把整个栅格旋转 45 度,错觉效果也会大大减弱:

    [​IMG]

    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欢迎收看本期《走近科学》。

    ---

    传统意义上的解释是侧抑制。这是一种发生在视网膜上的生理现象。视觉细胞在向它们的“上司”双极细胞和节细胞汇报视觉信号时,会同时激活水平细胞,而水平细胞的活动会抑制相邻的双极细胞。这就导致相邻的细胞中,活动强的会掩蔽活动弱的发出的信号,从而产生错觉。

    具体到火花错觉中,就是在余光能扫到的部分,黑色的色块引起了视觉细胞更强的活动,掩蔽了白色交叉点的信号,让人认为那里有一个斑点。视觉中央的白色交叉点不会产生这一现象,是因为中央凹属于“直辖市”,每个视锥细胞直接对接一个双极细胞,信号不会乱窜。

    然而这种说法不能解释上面那些“变异”的栅格。因为按照侧抑制原理,不管栅格如何变化都应该有侧抑制产生,但显然并非如此。

    随着视觉的神经机制被逐步揭示,学界也提出了相应的错觉理论作为补充。它叫做 S1 简单细胞理论,认为大脑皮层参与了视错觉的发生:

    视觉信号被节细胞接收,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外侧膝状体,再到视觉皮层。人类的视觉皮层包括纹状皮层和纹外皮层,视觉信息经纹状皮层处理后再分发至各纹外皮层,完成对视觉信息的识别。我们要讨论的简单细胞就在这里。

    目前可公开的情报:
    1. 简单细胞位于纹状皮层,用于判断线段朝向;
    2. 每一个细胞只会被特定方向的线段激活;
    3. 能被竖直和水平线条激活的细胞数量最多;
    4. 简单细胞又有 ON 细胞和 OFF 细胞两类,ON 细胞被亮线条激活,OFF 细胞被暗线条激活;
    5. 简单细胞接收一块或多块区域的视觉信号,其中只有一个子域的简单细胞就是我们的主角——S1 简单细胞,大约占简单细胞总数的 27%;
    6. 一个子域的范围大约是 0.2 度,接收 12-13 个视锥细胞的信息。

    那么 S1 简单细胞是如何产生错觉的呢?

    [​IMG]

    位置 1 中,ON 和 OFF 细胞的唤醒强度相同,而在位置 2、3 中由于没有边,那里的细胞激活水平很低,与位置 1 中的细胞形成鲜明对比,导致我们认为交叉处有一片斑点。

    而 S1 简单细胞理论亦可以解释稍作修改的栅格错觉:

    1.

    [​IMG]

    深色线条在上时,位置 2、3 处的颜色变深,亮度下降,激活水平变得更低,因此错觉加强;

    而当白色线条在上时,亮度的提高以及亮边的存在使得位置 2 处的 ON S1 简单细胞被强烈激活,抵消了本处 OFF 细胞及位置 3 处 ON、OFF 细胞活动的减弱,拉高了整体活动水平,因此错觉减弱。

    2.

    [​IMG]

    由于色块和线条的亮度是相同的,ON、OFF 细胞的激活水平一致,自然不存在错觉。

    3.

    [​IMG]

    由于简单细胞只针对特定朝向的线段,所以当色块的轮廓变为波浪线时,简单细胞的激活水平被极大削弱,错觉消失。

    4.

    [​IMG]

    这就更好解释了,由于感应竖直和水平方向的简单细胞数量最多,因此旋转栅格后,对应方向的简单细胞数量下降,错觉自然减弱。

    虽然 S1 简单细胞理论只是一种理论,是否正确仍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它回答了侧抑制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传统的教科书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了。也许当神经科学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可以更清楚、更深入地破解错觉现象。

    参考文献:

    1. Schiller, P. H., & Carvey, C. E. (2005). The Hermann grid illusion revisited.Perception, (34), 1375-97.
    2. Geier, J., Bernáth, L., Hudák, M., & Séra, L. (2008). Straightness as the main factor of the Hermann grid illusion. Perception, 37(5), 651.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