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这是中国特有的、集性感与气质一体的服饰 张奕璇,织女 蚕宝宝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朋友。 远古时,蚕宝宝被我们的祖先看做是“龙精”、“天驷星”等神灵的化身和吉祥物。当时佩戴用玉、骨、陶等材料制作而成的蚕宝宝装饰物的人,算得上是最早的 fashion icon 了。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蚕宝宝,并机智地用蚕丝织绸的国家。在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纺织缝纫工具,足以见得,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苏州的“织男”“织女”就找到了蚕丝的正确打开方式,把丝光缎影织进了我们的文化骨血中。 无论是苏绣、蜀绣、云锦、缂丝,还是凤冠霞帔、深衣、旗袍。无论是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还是诗经、周易、陌上桑、采桑子,丝绸都与中国文化紧密交织着。 蚕,这种白白胖胖歪七扭八的小萌物,陪伴着我们从远古一直走到了今天。不认识它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文化银”! 来,我们先认一认蚕丝的眉眼,放一张蚕丝横截面的结构图: (织女张的画风一直简单粗暴,见笑了) 初见它,便觉得是旧相识。不信你看—— 蚕丝主要由丝素和丝胶构成。类似眼睛的那两个圈圈里是丝素,包裹那两个圈圈的,类似眼罩的成分是丝胶。 蚕丝分为生丝和熟丝。生丝是丝胶将若干根茧丝黏合在一起形成的。经过脱胶处理以后,形成了熟丝或者叫精炼丝。精练后蚕丝的截面近似三角形,表面也变得更加光滑。 因此,在光的照射下,纤维表面发生近似镜面反射,又由于丝素的层状结构,使光线兜兜转转,形成多层反射,使反射光更均匀。 丝绸骨子里和中华文化是十分契合的,明亮却不聒噪,温润如水的同时,还透着股韧劲。 丝绸旗袍的光彩也给姑娘们披上了特别的韵味。 陈逸飞先生的油画作品《浔阳遗韵》中,三女子身着丝质旗装,再现《琵琶行》的场景。 这幅作品在 1991 年以 135 万港币,创下了当时中国油画卖价的最高纪录。 2000 年,王家卫导演的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二十多套旗袍满溢着江南光影。 2007 年,李安导演的作品《色,戒》中,汤唯身着丝质旗袍,满满的古典气质。 2011 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倪妮穿着旗袍摇曳的背影格外动人。 旗袍的美,在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它保留了高领和盘扣,而颈部却乖乖躲藏了起来。 与此同时,丝绸亲肤顺滑的质感,完美地勾勒出了姑娘们凹凸的身形,岔口开到膝盖以上甚至大腿根部,在活动中,轻盈的丝绸衣摆翩翩起舞,若隐若现。 在收敛与开放、羞赧与热烈中,这种微妙的平衡也成为东方美学的一种象征符号。 (本文为公众号丝国传奇约稿。) 欢迎大家关注本织女刚刚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uryixuan(有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