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今天一整天我都在思考,我到底能不能瘦下去」 KellyWeaver,For Public Health 今天我是来打碎懒人的最后一丝幻想的: 大量脑力劳动不能明显增加能量消耗量,其实做什么都不能明显增加大脑的能量消耗量。所以,通过使劲儿脑力劳动来减肥是不现实的。减肥偷不得懒,还是要少吃多动。 无论你有没有觉得你在用脑,大脑都在不断地工作,耗糖量和耗氧量也都始终保持相对稳定,为全身消耗量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在思考的时候,被用到的脑区血管扩张、供氧供糖更多,而其他区域则稍微收缩一些、少供一些,最终保持整个大脑水平上的消耗基本稳定。 菜总 @外星菜鸟 在这个答案里说得比较详尽了:回忆时大脑耗氧量会增加吗?与思考时相比增加得多吗? - 心理学 那么为什么有人准备什么考试或者因为工作特别辛苦就“暴瘦”呢? 答案是,他们“暴瘦”的确是因为打破了机体的能量平衡,但并不是因为脑力劳动太重引起的。 具体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复习一下什么是人体的能量平衡。能量平衡很简单,就是吃进去的能量与用掉的能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见下图。 (图除了水龙头是偷懒找图之外都是我自己画的,未经允许不准偷图!) 可以看到,能量摄入大于消耗的时候就会长肉,而能量摄入小于消耗的时候就会消耗身体上堆的肉。 能量摄入很简单,就是吃进去的那些食物所提供的咯。虽然理论上应该减去粪便里没有吸收的,但是在不怎么拉肚子的正常人类中普遍 95%以上的食物消化率下,这些小事情并没有在减肥这个问题里浪费我们脑细胞的价值。 能量消耗的方式有哪些呢?答案是,包括静止代谢、运动生热、适应性产热和食物热效应。 它们具体的相对数量关系,可以看以下这个图。 (该图来自第二版《营养流行病学》,第 265 页;这张图里面 TEE 的翻译是错误的,原文是 thermic effect of exercise,即运动生热效应) 静止代谢,是指你啥都不做就那么干躺着都会消耗的能量。一般内分泌状态没什么变化得话,在短期内是较难被改变的。不过,如果长期坚持锻炼,肌肉量增加,也是可以提升静止代谢消耗量的。 食物产热效应,虽然很容易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因为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是最明显的),但是总量太少,一般忽略掉。 适应性产热的定义是,人体针对天气变化和能量摄入情况的变化作出的保存或消耗能量的能力,可以看到它占的比例也比较少,也很难测量,基本上忽略掉。 所以,一般人短期内想要减肥,除了少吃减少能量摄入,在能量消耗上能动的脑筋就只有增加运动消耗了。 说完了能量代谢的基本知识,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有人准备考试或者工作特别累就“暴瘦”了呢? 第一是,由于压力实在太大,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这将导致能量消耗中的静止代谢增加。同时,应激状态导致的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还会导致胃肠活动被抑制,从而让人胃口不好,吃的就比平时少,能量摄入就变少了。这种情况下,摄入减少,消耗增加,体重就会下降。 但是,这种方法不能长久用,因为我们很难找到能把自己逼到能引起机体应激的状态;其次,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有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机体代谢失衡,可能减肥大业还未告捷,身体就已经先快不行了。 想想自己为了产生出足够减肥的应激状态,每天都要经历类似父母双亡那样重大的打击,这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啊?稍微运动一下,就能让总能量消耗在静止代谢的基础上翻倍,何必呢。而且,仔细想想,大学到现在经过这么多个压力山大的期末了,哪个期末自己瘦下来过呀?不都是自己想着学习压力大多吃点儿然后就胖了吗! 第二是,繁重的工作本身可能确实很消耗体力,并且经常会使人没法按时吃饭。答主本人临床实习期间,正常工作状态下每天步数一万五起算,还经常给病人换药,复杂的病人换完药一身汗那是习以为常。上了手术台,整半天整半天地拉勾,甚至有天早饭没吃午饭没怎么吃,下午还拉到低血糖晕厥。这些都导致了能量消耗中运动生热的增加。我作为实习医生的体会如此,相信有些特别累的工作与我们也有相似之处。 如果工作本身没有特别累的体力活动,基本上全是脑力活动,也没有大到可以改变内分泌状态的压力,那么工作本身对能量消耗的影响就真的不大了。比如说,开车算是脑力劳动了吧?时时刻刻注意路面,交通标识,行人,对注意力的消耗是很大的,国家也要求客车驾驶员正在驾驶客车时不能和乘客交谈,以免分散本就有限的注意力。但是,开车的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值只有 2,属于轻体力劳动(light);而以 20km/h 的速度骑自行车时,MET 值就能有 7.1,即使对男性也属于重体力劳动(heavy);对于女性这甚至已经是很重的体力劳动(very heavy)。 所以,减肥偷不得懒,还是要少吃多运动。 对于各类运动的 MET 值查询,请参见这篇文章: Jette M, Sidney K, Blümchen G. Metabolic equivalents (METS) in exercise testing, exercise pr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functional capacity[J]. Clinical cardiology, 1990, 13(8): 555-565. 关注问题好几天了,但是直到现在才有空写答案。成文仓促,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盈利性转载请私信联系我,知乎日报除外。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