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关于痘痘、粉刺、黑头,超详细科普 洪嘉君,所知甚少,唯善学 本文由《科学 Fans·课堂内外》约稿,编辑根据适读群体对原文进行了修订,发表于刊物的 2016 年 3 月版上,请大家支持实体刊物。现我将原文发表于本专栏,除知乎及其附属新媒体账号之外,其他转载媒体请提前评论告知,将给予免费授权,否则一律交由维权骑士代为维权并付费赔偿,商业公号和野生青春痘专家公号请勿转载(付费亦不许可),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青春痘、粉刺和黑头 谁的青春没有回忆?比如,那脸上不时冒出的“痘痘”们。 痘痘,俗称“青春痘”,又称粉刺、酒刺、面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因为好发于青春期,所以冠之为“青春痘”的雅号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实际上它在医学上的专业称呼是“痤疮”,不一定是年轻人专属的皮肤病。 在青春痘所有的非正式称呼中,“粉刺”其实是一种特别形象的称呼。年轻的读者们,如果你正受到“粉刺”的困扰,不妨现在就照照镜子,瞧,“粉刺”是不是一个个约 1 毫米见方的点状物,略高出皮面,颜色和皮肤差不太多,有时候它的“头顶”还伴有白色的东西?——对了!这就是典型形态的粉刺,形似刺且色不深,一定程度上还“粉粉”的,很形象,对吗? 虽然常理如实,但并不是所有粉刺都看上去“粉粉”的,就是有那么一些反而看上去脏兮兮的,它们的头顶并不是白色,反而是看上去黑黑的,这类形象与常规迥然的家伙们在医学上被称为“开放性粉刺”,正好对应典型粉刺所属的“闭合性粉刺”。虽然“开放性粉刺”这个术语让大家有些耳生,不过一旦说出它的别称,那可真的算是大名鼎鼎了,不多,正是“黑头”君是也,黑头也叫黑头粉刺,就是临床上的“开放性粉刺”,所以,你们现在也可以按图索骥,推演得出“开放性粉刺”也可以称为“白头”的结论了。 那么“白头”和“黑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取样分析表明,“白头”本质上是一种脂肪栓,很干净,没有杂质,而这个小小的“栓子”在导致皮脂腺堵塞之后,就会引发皮脂堆积,时间一长,就可能变成肉眼可见的“粉刺”了,所以可以说,实际上脂肪栓——“白头”——正是粉刺发生的一个直接原因。如果闭合性粉刺进一步发展,并有其他因素的参与,那么就有可能转而“开放”,最终成为开放性粉刺“黑头”。不过要提醒的是,“白头”始终生保守不“开放”也可以是选项之一。 那么现在问题就变成了,“黑头”难道是黑色的脂肪栓? 和很多人理解不同的是,“黑头”可不是大家认为脂肪栓进了“灰”或者其他什么脏东西,而是沉着在皮肤角化细胞上的黑色素。这些黑色素生成的原因正是“白头”的“开放”,所谓“开放”,指的是某些原因下堵塞毛孔的皮脂表层直接暴露到了外部环境中,在氧化作用下就能促使黑色素的生成,反应到我们眼中,就是肉眼所见的“黑头”了。 “痘”自何方?向哪里去? 粉刺,英文写作 acne,据说是大哲亚里士多德首次使用了这个词,他解释为“面目不清”(doubt of the identification),另一位大哲,被尊为西医始祖的希波克拉底也在其医学专著中阐述过这个词的意思,特指“第一次长出来的胡子”(the first growth of the beard")。 1 虽然和现在 acne 的意思差了很多,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希波克拉底表述地很清楚,acne 和青春期关系密切。 青春期到来之际,在男孩子,雄激素会大量分泌,我们总是见到油光满面的愣头青不是?这“功劳”正属于雄激素。雄激素具有显著刺激皮脂分泌的作用,而皮脂堵塞皮脂腺,上文已经说过,是粉刺的重要促发因素。女孩子的情况则略有不同。青春期时,由于女孩子的卵巢发育尚不完善,雌激素合成不足,相对而言,雄激素过剩(请注意,雄激素是雌激素合成的前体),从而会引起粉刺的发生,也正因为此,一般来说,青春期女孩子的粉刺症状要比同龄男孩子的轻一些。 而当年龄增长之后,男孩子的雄激素分泌逐渐稳定,女孩子的卵巢也终于发育成熟,能够使“更多”的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这时候,粉刺症状就会好转,不治而愈也是可期待的。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粉刺的症状比较轻微,但是似乎在我们的印象里,总有那么几个上铺的兄弟 / 姐妹病情严重,不忍直视。这里就涉及粉刺临床病程了,我们来了解一下。 最早期的粉刺,几乎没有炎症表现,它只是皮脂腺堵塞后形成的一种突起于皮肤的结构,这时候如果检测其成分,可以得到脂肪栓和角化的皮肤细胞,如果是黑头粉刺,那当然还有黑色素的成分。 接下来,如果皮脂腺长期堵塞,那么就会导致充血,这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比较明显的红、肿等现象,原先的微小“刺状”结构转而变成“丘疹”,体量要大上一圈,其内部成分还多出了炎性细胞(白细胞)和渗出液,换句话说,这时候,炎症出现了! 再往后,炎症进一步发展,粉刺的内部趋向于缺氧。这下可坏事了,缺氧的情况下,“厌氧菌”——一种在缺氧环境下生长迅速的细菌——们要蠢蠢欲动了,它们会“杀”死皮肤细胞并侵入深部组织,而为了消灭它们,人体就会调动免疫系统,使炎性细胞(白细胞)和其他有杀菌物质进一步聚集到粉刺部位,结果呢?当然是引发更位严重的炎症反应。如此一来,粉刺就会脱下“清新”的面貌,表现出大大小小的脓疱,而且是红肿热痛样样不缺。这个阶段的检查报告提示,粉刺内部不仅能检出更多的炎性细胞,更关键的,还能发现厌氧菌的存在! 你们以为故事结束了吗?图样图森破!还有 last battle!一般当然是细菌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打败,这个时候脂肪栓会出现液化,严重者甚至连表皮也都出现了明显的坏死。用“满目疮痍”来形容这时候的皮肤表现再合适不过了。取样放到显微镜下,看到的正是满目的细胞碎片、细菌尸体和角化上皮。真的要是发展到这个阶段,那基本上是治疗回天乏术,一定会留下疤痕,只能通过美容技术来修复了。 漫长的战“痘”历程 说了那么多,读者朋友们一定迫不及待想学习如何才能有效战“痘”了吧? 其实,青春痘本身并不是什么能够严重损害健康的疾病,但是由于它通常有损于颜面,这是大大不能忍受的,对处于交际活跃期的青少年来说,势必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而我这里要说到的战“痘”秘籍其实并不“神秘”,关键是“知己知彼”,不滥用药物和包装得很上档次的“土方子”(祛痘化妆品什么的),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痘”,使用不同层次的手段。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无论如何,粉刺都属于皮肤病的范畴,应当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绝不应道听途说,以本质属于“美容”的手段代替正规治疗,从而得不偿失。 轻度的粉刺并不建议强化治疗,仅推荐清水洗脸,且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洁面产品(比如,相对“强”酸和 “强”碱清洗产品)。对于这一阶段,治疗的目的是清除油脂、皮屑和外部附着的细菌,消除诱发因素。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三点,一是不可用手挤痘痘,特别是面部危险三角区 2 内的痘痘,不严格无菌操作,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感染;二是不宜过度清洗,反复擦拭或者使用洁面产品可能会刺激既有的粉刺,加重病情;最后是不要使用油脂类、粉类化妆品,因为它们本身也会导致皮脂腺的堵塞。 对于病情加重的,特别是怀疑伴有厌氧菌感染的后阶段粉刺,那就有必要用到一些处方类的洗剂或凝胶来处理了,如维 A 酸、过氧苯甲酰、壬二酸、二硫化硒、硫磺洗剂等等,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杀菌、抑菌和调节皮肤角质化,根本目的是避免感染加重(并不是消除粉刺)。抗生素是外用药之外常用的杀菌 / 抑菌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它们可以杀灭病灶中的活菌,减轻中重度粉刺的症状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药物和方法,如糖皮质激素、中医中药、激光,都是基于病情可选的治疗措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 考虑到青春痘和激素状态关系紧密,因此年轻人战“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是相当漫长的,但是好在“漫长”的青春期之后,绝大多数人一定会自发好转,这时候,回首战“痘”往事,我们会怀着怎样的心情呢? One more thing:战“痘”疫苗 青春痘,也许可怕的不是本身,而是对年轻生活的干扰。读者你们一定想问,同样都是“痘”,水痘、麻疹都有疫苗了,为什么就不能有青春痘疫苗呢!我们就是不想让它在大好的青春时节长还不行么? 答案是……有可能! 上文我们说到,青春痘要“猖狂”,有一个“好朋友”是绕不开的,那就是特定种类厌氧菌,具体来说,医学上给它们起了个接地气的名字——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现在有这样一个思路,如果针对这种细菌来开发疫苗,能不能抑制青春痘的发生呢? 顺着这种想法,2008 年的时候,法国赛诺菲 - 巴斯德疫苗公司首先开发了一种含有灭活痤疮丙酸杆菌的疫苗,随后将其接种到注射了痤疮丙酸杆菌的小鼠的皮肤上,结果发现,小鼠的皮肤炎症竟然减轻了! 3 虽然结论是鼓舞人心的,但是这么做可能也会带来新问题。因为在没有痤疮发病条件的情况下,痤疮丙酸杆菌本身并不有害,反而能够竞争抑制其他有害的厌氧菌,你们想想,如果疫苗不分青红皂白,把“无害状态“的痤疮丙酸杆菌给杀灭掉,岂不是让其他有害的厌氧菌有机可乘? 所以研究人员决定转向,去搞明白为什么只有痤疮丙酸杆菌这一种厌氧菌才会导致青春痘的发生。如果能搞清楚并找到“凶器”,对它进行处理的同时又不影响痤疮丙酸杆菌对其他细菌的抑制作用,这招是不是很酷? 一番努力之下,被称为 CAMP 因子(Christie–Atkins–Munch-Peterson factor) 4 的“元凶”现身了,正是它,能引起皮肤细胞的死亡并促成炎症!所以现在的研究工作是什么呢?——开发针对 CAMP 的抗体,使它能够被接种到皮肤上,这样就能阻止痤疮丙酸杆菌行凶,同时又不杀灭细菌本身了。 祝他们成功吧! 参考文献 1. R.N.R. Grant,The History Of Acne,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vol 44,p 647-52 2. 面部危险三角区: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该区域皮肤纤薄,静脉丰富,青春痘挤压不甚,易导致感染,引起严重并发症 3. In development: a vaccine for acne 4. Valanne S, McDowell A, Ramage G et al. CAMP factor homologues in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 new protein famil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by types I and II. Microbiology 151:1369-1379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