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这种闷热潮湿,还动不动下场雨的天气,果然就是梅雨 纸巾,此恨无关风与月 这个问题有趣,微博"中国气象爱好者"已经在梅雨判定这个标准上和无数人交过手,其中不乏气象台官方、部分气象爱好者、气象分析师信欣等。 对于梅雨锋,这不是一个中国独有的概念,而是东亚季风区都有的,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梅雨这个词只存在于江淮、江南东部、台湾和日本,尤其是江淮和江南,梅雨这个词的定义正是来自于此区域,原本是指梅子成熟前后这一带持久而闷热的雨,后来随着现代气象学的发展,气象预报人员对梅雨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定义。 梅雨锋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梅雨锋不同于普通的冷锋,它的实质是露点温度锋,梅雨锋两侧温度场上差异不大,但是锋两侧湿度差异很大,这是因为梅雨锋是由副热带高压输送而来的西南季风与南下变性冷空气共同缔造;第二是梅雨锋尺度非常大,我们在梅雨时节能看到云图上往往是一条从长江地区延伸到日本的长雨带; 第三是它与副热带高压联系紧密,副热带高压位置与梅雨锋位置息息相关,总的来说,梅雨锋处于高压北侧,当西南季风爆发后,梅雨锋随着副高北跳而北进,所以往往我们能看到的过程是从华南龙舟水到福建雨季,然后是台湾梅雨、日本冲绳梅雨,再发展到江南江淮梅雨;因为地区文化差异,尽管华南和福建的降水本质相同,都是副热带季风降水,但是华南和福建地区的雨其实不被定义为梅雨。 中国气象频道天气分析师信欣老师曾经罗列了梅雨的一些判定标准,其中包括:1.850 百帕(约 1500 米高空),印度季风(西南季风)爆发,340K 假相对位温线达标;2.500 百帕(约 5500 米高空),副热带高压北跳,脊线稳定在 20-25°N,同时,青藏高原南侧的西风消失;3.200 百帕(约 12000 米高空),南亚高压的中心从中南半岛,跃迁到青藏高原。当然官方标准实际上复杂很多,仔细罗列能写出几千字长文,但是列出来了也未必能懂。 国内在进行梅雨和入梅相关标准研究时,只认定长江 - 淮河的副热带季风降水期才有资格叫“梅雨”。这就是在一般正常年份,副热带锋北抬到长江附近的时间节点,而恰好伴随着某些大气系统出现某些特征,经过多年统计比较得出一系列入梅界定标准。 当然,每年对于梅雨的界定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这也非常正常,因为每年梅雨都不一样,就像是没有两场一模一样的暴雨,每年的梅雨,无论是时间、长度、表现形式、环流特征还有分段,都会有所不同。现在气象界用一个定量的方法去界定一个指标特征非常多的梅雨,时常遭遇尴尬;而且随着梅雨研究的越来越深入,梅雨标准比起十几年前已经繁琐了数倍,甚至于出现了在那个时候的梅雨放到现在重新分析就不再是梅雨的尴尬问题。 梅雨对于东亚来说极其重要和精妙,从科学角度,指定标准化的指标进行衡量是有意义的,但是天气预报是服务于人的,梅雨那种雨和湿热,给江南江淮的人们带来了极大困扰;每年入梅的时间是不能准确预报的,只能事后官方认定,就这一点上讲,用各种繁琐定义套入梅,意义不大,准确预报梅雨锋位置和雨强才是关键。 不过也是,梅雨这么无聊的天气过程,有点争议才有关注和研究的价值,这么说来关于入梅标准的讨论,其实是给自己强行加戏了 2333333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