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科技 网易新闻另一面:少读几本书,孩子不会成愚蠢一代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2-05-07 发布。版面名称:新闻聚焦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8,154
    赞:
    47
    中青报近日报道称,中国人年人均读书量仅为一本,远低于人均64本的以色列。中国的孩子们阅读的主是作文书、教辅书和课本,专家甚至认为,中国的孩子“有可能成为愚蠢的一代”。事实上,不仅以上的数据不靠谱,担忧新一代成为最愚蠢的一代着实就是危言耸听。
    一、中国人均阅读量一直在上升

    以色列年人均读书64本的联合国数据与常识相悖,很可能是忽悠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然而,这项调查数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网上找不到,也没有相关的新闻。

    年人均读书64本,也即是平均一周读书一本多,假设一本书平均20万字,那么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得是3万字左右,一般人的阅读速度为250字一分钟。这样算下来,以色列每个人每天平均读书两小时,这显然和我们的常识相差太远,难怪有网友调侃道“以色列人人都是书评家”。

    中国人均阅读量连续四年上升,14—17周岁未成年人2011年课外书阅读量超十本

    中国人年人均阅读量真的只是一本吗?中青报引用的数据,查无出处,也未给出调查的范围以及样本数量等相关数据。而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的研究(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1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图书、报纸和期刊分别为4.35本、100.70期(份)、6.67期(份)。另外,2011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1.42本。而在2010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量为4.25本,电子书为0.73本。这就是说,从数量上看,我国年人均图书阅读量,纸质书有小幅增加,电子书则增幅较大。

    具体到我国青少年的阅读情况,事实上与中青报的报道大相径庭,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均超过18—70周岁成年人。2011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1%,比2010年的82.7%略有上升,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均有增长,且均明显高于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2011年我国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10.68本,比2010年的9.99本有所增加。数据中已经剔除了课本,统计的是课外书。

    从国民图书阅读率这个数据看,2011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的52.3%增加了1.6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则为77.6%,比2010年的77.1%增加了0.5个百分点。18周岁~70周岁国民综合阅读率,从2008年的69.7%到2011年的77.6%提高了7.9个百分点,升幅为11.3%。

    二、数字化带来多元的阅读方式

    阅读数字化是技术创新,是“集体无意识”选择的结果,大有赶超传统阅读的趋势

    纸质书出现之前,口授亲传可算是最早的“阅读”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才出现纸质书,进入商业社会后,纸质书才从原来的贵族特权,变为普通人也能消费的普通商品。而今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成了时代特征,阅读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书籍形式的变革,从来就是向着材质更轻、阅读更方便、传播和传承更快捷安全的方向迈进的。如今,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纸书阅读不仅流行一时,更有被电子开发商制造成为现代化时尚的趋向,南京大学教授徐雁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时代人群“集体无意识”的选择结果。

    在今天这个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Ipad、Kindle等移动终端阅读电子书。技术的进步,让人能够在上下班的路上等空闲时间,也能方便地阅读。那些依然钟情于传统的纸质书的人,照样可以继续阅读纸质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到底,数字化阅读的出现不过是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阅读方式。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统计数据,能很好说明了人们正在逐渐选择数字化的阅读方式。2011年,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16.8%,电子报和电子期刊的阅读率分别为8.2%和5.9%。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去年增幅均超过30%,而其中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的增幅更是高达65.2%。与此同时,传统的阅读方式,除了书籍的阅读率有小幅(1.6%)的增长外,报纸、期刊的阅读率分别下降了3.7%和5.6%。

    三、现在的孩子是最见多识广的一代

    未成年人普遍对网络给予积极的评价,他们早早接触海量信息,是最见多识广的一代

    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2011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社交网络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未成年人生活的必需品,就此次被调查学生来看,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91.4%,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82.0%。此外,被调查学生个人专属手机拥有率达72.8%,而且其中80.0%的人有使用手机上网的经历。

    58.4%的未成年人使用微博,32.5%通过微博主要是“写:自己发布信息,表达观点”。微博上关注的人/粉丝主要是同学(60.3%)。“写”和“看”是未成年人使用微博的主要内容。同学、朋友是未成年人通过微博主要关注的对象。报告指出:“未成年人普遍对网络社交给予积极的评价,认为通过网络交往与朋友的联系更多了,孤独减少了,而且通过交往能够更加方便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加深入了。”

    身在古代,几乎不可能知晓外地的及时信息,除非行万里路。而在今天,即使是个小孩,连通国际互联网,立马就能知晓异国他乡的新闻。所以说,现在的一个普通中学生知识面远超孔子牛顿,一代不一代只是杞人忧天。今天浏览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通过网络接触各种信息,显得心智早熟,见多识广不足为奇。事实上,早在网络普及以前,电视曾经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孩子通过电视的多维视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成了父母和教师的替代物。

    然而,在许多人眼中,一代不如一代似乎才是真理,“80年代的一个高中生比现在大学生知识不知道高到哪儿去了”。这实在是一种错觉,八十年代的中国,上高中的难度比现在上大学还大,绝大多数人没机会上高中,不是因为彼时的高中生水平高,只是当时其他人的水平实在太低。

    四分之三的专家认为互联网让人变聪明,谷歌地球创始人认为网络能提高智商20点

    2010年,美国著名互联网调研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对895名互联网专业人士、学者和商业领袖进行了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受访专家认为,互联网未来10年内将使人变得更聪明,而三分之二的受访专家表示,使用互联网能有效提高人的读写能力并获得知识。在2010年的一次演讲中,谷歌地球创始人迈克尔·琼斯直截了当表示,互联网能让人变得更聪明,智商提高20点。相关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对于网络对于人类的影响,尚无定论,能证实的只是网络能影响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然而,既然脑袋不用记住那么多东西,不正是腾出来更多的创造力吗?

    四、应试观念作祟,国人过度敏感于读书

    强迫而不给孩子自由空间,才是实实在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

    不读书就会变成愚蠢的一代,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背后,反应的是另一种应试观念。一切评价标准都由上一辈来定,他们自认权威,有能力指导下一代怎么去做。应试观念正是,认为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以后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因而,孩子必须牺牲其他的爱好,来服膺于这一家长认为美好的目标。本质上说,就是强迫孩子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给孩子们自由选择的空间。这种观念才是最可怕的,不知道扼杀了多少新一代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去反思这种实实在在的扼杀,而把网络当做洪水猛兽,实在是本末倒置。

    哀叹网络使人堕落是用精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而产生的错觉

    美国埃默里大学英文教授马克·鲍尔莱因曾出版一本名为《最愚蠢的一代》的书,他认为,生长于电子时代的美国青少年一代将会是最愚蠢的一代,他们无知而浮浅,不读纸质书,迷失于网络提供的各种娱乐中。大众文化总是被教授精英们批评为无聊浮浅,这并不奇怪。然而,鲍尔莱因认为青少年将会是最愚蠢的一代,却很难说服人。

    现代民主社会本质上是个大众社会,流行的是大众文化,绝大多数的群众都只是碌碌无为的平凡人,他们追求物质生活的丰盛舒适,精神上不理解高雅文化而迷恋于浮浅的大众文化。从来不可能存在一个人人皆是精英、人人都想做思想家的时代和社会,而这却是鲍尔莱因们心中理想的社会。这个大众时代,普通人多是碌碌无为的平凡大众,然而,担心忧虑的人却用精英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人,尺度用错了,结果自然有问题。

    结语:仰望星空的社会精英们,总是喜欢批判庸众的无聊和无知,这就像上了年纪的人,总是在哀叹一代不如一代一样。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才是真相。

    (出品:网易新闻另一面,编辑:喻涛)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