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别人比自己强,为什么有时产生嫉妒,有时产生崇拜? Tfifthe,公众号:假装思考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嫉妒或者崇拜的感觉产生前提就是要进行比较。同样的比较结果(对方比我强),个体却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人嫉妒,有的人羡慕),这与人们的自我概念息息相关,比较结果只不过是个诱因罢了。 根据 Festinger 的社会比较理论,我们进行社会比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我,认知上自己不如别人的这样一种状态,不利于个体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比如,一个自认为智商超群的人,面对难题无法解决,这个事实对自我概念不一定构成影响。但是看到周围人都能轻而易举的解决,他才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 我想说的是,比较结果有好有坏,自我概念如果本身就包括了一些相对化的特质,比如,智商超群,才貌出众,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在与别人对比的基础之上,这个时候,糟糕的比较结果就会威胁到自我概念,心理学上把这个叫做自我威胁。人是社会化的,我们的自我概念往往包含了这些相对化的特质,换而言之,人们的自我都有受到威胁的时候。 面对这些自我威胁,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人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比如 Steele 的自我肯定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比较一般只是一方面或者几方面的比较,人们面对这些方面的自我威胁,会强化自己其他方面的信息,我演技不如黄晓明,可我英语说得比他好,我英语说不过奥巴马,可我长得比他白。诸如此类,还有 Wheeler 的上行社会比较理论,和 Hakmiller 的下行社会比较理论,这些理论对高自尊的个体更加适用。值得一提的是,高自尊的群体面对自我威胁的行为差异更大。 对于高自尊的个体,Kernis 将其分为两类(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esteem),一种是脆弱型高自尊,另一种是安全型高自尊。他们的相同点是都自我评价良好。而嫉妒者是属于脆弱型高自尊者,他们本身的自我就包含了过多的相对化特质,他们对自己的良好评价就是建立在比较过程中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防御自己,曲解贬低自我威胁的信息,攻击性较强,他们想的是把对方拉下来,好让双方看起来平等,甚至不如自己,因为正是这些信息威胁到了自我认知。 那么低自尊者呢?低自尊者他们更多地陷入自己不如别人的自怨自怜,对应的是,容易将对方完美化。 基于此,人们大多出于对嫉妒的厌恶,转而认为崇拜才是合理的。其实不然,如果崇拜对应的是一些低自尊者的心理特征,照样也不值得提倡,崇拜与佩服恐怕是两个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崇拜也是一种防御,不是因为承认对方的强大才崇拜,而是崇拜对方才好接受对方的强大。如果用 Epstein 的认知经验自我理论进行分析,过度的崇拜和嫉妒都是内隐自尊低下外显自尊较高的表现。 此外,对于安全型高自尊者,Kernis 认为这是真正的自尊,有着自己的内心标准,愿意正视自己和别人价值,面对某一方面的自我威胁,不容易泛化到整体的价值感,不卑不亢,而脆弱型的更容易发生泛化。有的时候就是这样,高自尊者与高自尊者的差异比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的差异还要大。 关于这个比较过程和比较结果引发的有趣问题,还有很多细节和变量于此有关,比如,探究心理关系亲密度的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探究预期行为的 proxy comparison model,篇幅太长,有机会再写进去。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