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S03E05 邓柯,我们都是虫子 一、胡彦斌《味道》 辛晓琪原唱,bB 大调,音域 G3 - D5,胡彦斌在 F 大调,音域 D3 - C5 总体而言胡彦斌这首《味道》改得相对克制。歌曲的第一套主副歌只是把速度降下来、律动拉开,有一个从弱到强从简至繁的发展,但全乐队进入后的高潮点还保持了流行摇滚的感觉,没有在风格上做改动,至此基本遵循了原曲意图。 变化出现在第一个副歌段结束后。胡彦斌没有按惯例反复回主歌段,而是直接在副歌基础上发展。调式上做了一个同主音大小调转换,由 F 大调转为 f 小调,完全扭转了歌曲色彩。小调的二级延留主和弦(Fmsus2 = F bA C G)相比大调(Fsus2 = F A C G),由于小二度的存在(G bA),所以和声张力要大得多,提供了紧张而神秘的色彩。这个小调段落结束后,胡彦斌再次切换回同音大调,完成了第三遍副歌,并在第四句再次切换到小调,直至结束。 单论歌曲本身,胡彦斌的唱、编、改都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为了给节奏相对单薄的原曲增加内部律动,需要整体降速来增加内部空间。但降速后段落数量必然减少(因为还要考虑歌曲时长),就无法通过段落的层次变化来实现足够的情绪对比。同时,把原曲本来就不算密集的抒情旋律线条进一步拉长,多少会显得拖沓,而旋律上的拖沓会抵消很多在调式、配器上累积起来的烈度。一句概括就是原曲本来就太老派太口水(这和经典不矛盾啊),改编空间有限,推进得很累很没效率。再加上第一个出场本就很吃亏,综合起来导致了胡彦斌的垫底和淘汰。情感上难以接受,客观上自然而然。作为本季歌手中最会改歌的人,斌斌暂时出局不是坏事,休息几轮攒攒观众的期待感,等到了突围赛再杀回来呗。 二、李健《在水一方》 邓丽君版本在 C 大调,音域 G3 - C5,李健从 G 大调转 #G,音域 D3 - B4 优美。李健很懂得发挥自己的声音优势,他尤其擅长在一个长音内通过强弱对比及颤音程度变化来凸显声音品质:强唱进入后突弱但声音不断,然后逐渐增加音量,同时全程可以匹配颤音,嗓音控制力超强。这种细腻而圆润的声音放在演播室这个体量的空间中,听着真是享受。编曲上《在水一方》很接近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管弦化轻音乐(如保罗·莫里哀、曼托瓦尼等),丰满的弦乐组、恰到好处的打击声部,使得整个音乐呈现得温和、优雅、行云流水。 但李健的弱点也同样突出。他的音色需要展示空间,导致音乐上不太能驾驭过于激烈的风格,而且李健有时对律动的把握能力不太稳定(我在现场听的 14 年的《Hi 歌》决赛,李健有明显抢拍)。音域虽不是李健的短板,但也不是他长项。音高、节奏的空间都有限,那么只能寻求音色上的突破了。所以李健开始由民谣入行,逐渐发展到略带有艺术歌曲气质的抒情流行风格,是自身条件与审美情趣的相互塑造,是一个物质决定意识的顺理成章的过程。 但,对手都在改歌,观众无比挑剔,怎么办?曲风对于李健是个大问题。给两点建议吧,要么咬牙练快歌,要么就上新元素(例如 Latin, Jazz, 或者是二者的混合体 Bossa Nova)。 三、古巨基《Monica》 张国荣原唱,G 大调,G3 - G4,古巨基原调原音域 《Monica》是哥哥 1984 年的作品,翻唱自吉川晃司的《モニカ》。其时席卷世界的 Disco 风潮基本过去,而摇滚乐则风头正劲,这两种风格也不免影响到主流流行乐。无论是吉川的原曲还是张国荣的粤语版本,作品都采用了流行打底,加入摇滚和 Disco 元素的编曲方式。古巨基的版本没有大改,但在原版的基础上稍稍变化了一些,舍弃电子,加入爵士元素。尽管只有三件铜管,但隐隐做出了 Bigband 的那种纸醉金迷的味道,再联想到《Monica》发布时香港正处于繁荣辉煌的八十年代,还真是应景呢。 音乐的执行上,古巨基也做得很好。虽然此曲音域不宽,但密集节奏和切分律动以及舞蹈表演,都会给演唱制造难度。古巨基完成得很好,而且在不少小的音准细节上超越了哥哥的版本。舞蹈(或者说肢体动作)很加分,对于节奏强烈的歌曲而言,歌手恰当的动作会强化律动感,从而叠加到音乐冲击力上。这是一场好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铜管组。正如弦乐组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流行歌的呈现质感一样,铜管组的水准基本决定了爵士乐的品质。这三位铜管演奏家的技术精湛、细节处理老练,Fill 的处理出彩到位又不至于喧宾夺主(音乐总监只把握编曲大方向,细节处理通常都由乐手自己发挥)。此外这哥仨动作整齐划一动作潇洒倜傥看着赏心悦目,不愧是 Grammy Winner。 四、韩红《海阔天空》 信乐团原唱,bB 大调 / g 小调互切,音域 bB3 - D5 。韩红 C 大调 / a 小调互切,B3 - G5 韩老师本场嗓子状态明显不好。定调就低,副歌段大部分都位于 C5 以下,E5 一碰就下来。到了后半段,飙了一个 G5 把账面数据提了上去,其实还略产生了些不协和感。如果韩红嗓音状态好,宁愿不要最后的那个高音,至少能提升 2-3 Key,把 Hook 句「海阔天空 / 在勇敢以后」的旋律高点放到 B4 C5 这个韩红很舒服音色很灿烂的位置(前几首的副歌基本上都顶在这里),整个副歌段的亮度都会完全不同。现在 Hook 句的高点仅在 A4,光泽、力度、气势都打了折扣,咬牙憋一个高音撑场面也属无奈之举。 韩老师在现场说这是自己第一次编曲,前奏的弦乐组就写得有板有眼,值得表扬。其余的部分基本遵循了原曲意境,有不少细节的优化,增加了气口、切分,但都还是常规套路,没有格局上的超越,总体效果还不错。 这场韩红演唱能力受限,音乐呈现上也相对收敛(咱也不能每个礼拜都往长沙拉队伍啊),少了前几场的那种冲击力,也导致了韩老师拿到了本季最低名次。很正常,漫长的一整季节目,总得有个调整期嘛。 五、孙楠《一块红布 + 南泥湾》 原唱崔健,bB 大调,音域 G3 - G4,孙楠从 A 大调升到 bB,音域 #F3 - bB 本季为止最雷人的编曲(把上一季加上也是)。我很少上来就在评论里下结论,一般都会先找几个点或者切面进行分析,做小规模总结,尽量避免让我的主观态度影响到他人的价值判断。但这首我实在忍不住了。来看看它雷在哪里。 开场用了一段合唱当引子,旋律不明显,有点复调声部练习的意思,而且前奏的 8 小节位于 E 大调。没有任何中介和弦过渡就让孙楠进了 A 大调的主歌,生掰。这个前奏既没有使用歌曲的旋律动机,在律动、和声和音乐风格上也和歌曲没有关联,还生转了个调,完全就是为了前奏而前奏、为了合唱而合唱。整个前奏段写得莫名其妙,有还不如没有,孙楠直接进唱效果反而还好些。 主段去掉了崔健原曲中民谣感很浓的扫弦伴奏,先变成吉他分解 + pad 音色铺底的散板,然后鼓、织体声部依次加入,律动感也逐渐强烈,形态上也更接近原曲。孙楠开始出现了习惯性抢拍,而且和电琴的 Fill 略有错位,但随着节奏感的逐渐明晰,孙楠的处理也规矩了起来。编曲上逐渐增加声部、逐渐强化律动的思路很清晰,呈现效果也不错。 之后的段落是个亮点。乐队提速,变成了《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我当时一度以为接下来孙楠就要唱《长征》了,结果发现是用《长征》的伴奏唱《一块红布》。崔健的两首符号式作品串联在了一起,很是有些新意。此时孙楠已经在往崔健的唱腔上靠,配上硬摇滚伴奏,效果很好气氛很热烈。而就在我惊喜于孙楠老师的改编时,《南泥湾》把一切都毁了。 串歌一定要在音乐上有关联,有理由。《一块红布》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为什么串起来好听?因为这两首歌的调式相同(介于中国五声宫调式和 Blues 音阶之间,尤其注意有降三级),速度及律动接近(有很多切分),歌曲结构相似(主副歌格式)。只需要把《一块红布》的织体稍稍强化(箱琴换成电琴、加入鼓和贝斯),二者的就可以对接上。但这两首歌和《南泥湾》完全不同:调式上《南泥湾》虽然是中式五声, 但它是徴调式(以 sol 为主音)且没有降三级布鲁斯音,旋律没有切分,歌曲结构也不同(绝大部分歌曲都是四句一段,《南泥湾》的主歌是三句一段)。崔健翻唱《南泥湾》好歹还使用了流行乐队强化了节奏声部,而孙楠的版本连最后这一点点联系也掐断了,速度降了拍子打散了,合唱队进来了大鼓也出现了,彻底变成晚会压轴曲了。 其实这首串烧是很有亮点的,上面也提到了《一块红布》的编曲推进非常有层次,《长征》的伴奏加《红布》的词曲很搭配,创意很赞。但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创意一旦越了界就成了卖弄。一念之差,天上地下。 六、张靓颖《Bang Bang》 原唱 Jessie J / Ariana Grande / Nicki Minaj,C 大调,C4 - G5,张靓颖原调原音域。 本季除了返场演唱以外的第一首英文歌。这场张靓颖下了血本,从美国请了四位 Beyonce 的伴唱,费用不菲,效果不错,成绩很好,但最终的争议也很大。 先说问题吧。1、张靓颖用了个散拍弱起的引子,然后是爵士化的段落,慢慢累积情绪,营造场景感。这样的编法很精巧也很用心,但问题在于太占时长,前面铺垫完毕进入主题时时长已经过了三分之一(一共 4:10+ 进入正题时已经 1:40+ 了),后面的展开空间就不够了。2、张靓颖有些装饰音唱得不够准(比如 QQ 音乐的音频中 1:06 处的「See, anybody could be bad to you」,布鲁斯音阶中只有布鲁斯音是位于三级和降三级之间,其他音如果用滑音,滑音必须在时值结束前完成),有些转音就囫囵过去了。3、说唱的中段开始节奏不稳,说唱结束后的旋律声音明显变哑。 但现场效果还是很好的。1、演播室扩声系统的中低频足够震撼,远非家用电视、在线视频可比。张靓颖的《Bang Bang》人声段落过多,在中低频缺失的电视中会显得干而突兀,但在现场就很丰满。2、伴唱非常提气,和音犀利而不凌乱,帮张靓颖提档次。咱平时打个游戏还爱和高手一队呢,更何况是比赛。3、张靓颖的声音虽然有小瑕疵,但和乐队、伴唱配合得还算默契,互动如此频繁的歌曲,各个气口张靓颖基本都卡准了,整体效果就有了保障,小瑕疵在现场也就显得没那么明显了。 总体看来,《Bang Bang》还是稍稍超出了张靓颖的驾驭能力(毕竟要一个人干三位国际大牌干的活,再怎么打折还是很累很难的),张靓颖敢挑战此曲勇气可嘉,花大价钱聘请海外团队工作态度很端正,最终效果还算不错。 七、黄丽玲《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原唱张学友,e 小调,音域 B2 - #F4,黄丽玲 c 小调转 #c 小调,bB3 - #D5 编曲基本遵循了原曲意图,对间奏有所扩展,用升调推进情绪,这都是常规动作。大提琴的音域音色都很接近人声,非常适合作为人声的填充或副旋律。(p.s 台上的大提是我校当年著名校草,多年未见颜值依然爆表) A-Lin 的演唱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分析了,还是那么稳准狠。类似的歌单我还能拉一大长串比如《最爱你的人是我》、《梦醒时分》、《爱如潮水》、《可惜不是你》,她都能驾驭得很好,因为风格没有变化。 上一季《我歌》一整季下来同一歌手被翻唱数量最多的也只有三次(范晓萱、汪峰、五月天、张惠妹、赵传、周杰伦),这一季才进行到第五场,歌神就已经被翻了三次了,拜诸位歌手们给观众换换口味吧,别老打安全牌了。不过据山河老师说 A-Lin 下一场唱了首劲爆英文歌,期待 A-Lin 下一场的突破。 —————— 好了,谈谈我在本期担任(已经录制了逐首评论但最终没有播出的)点评嘉宾的经过吧。 这一季的节目里、宋柯、郑洋、山河三位老师担任了固定的点评嘉宾,此外每期比赛节目组还会另外邀请一些业内知名人士担任客座点评嘉宾。担任本期客座点评嘉宾的是台湾著名音乐人屠颖老师(台湾金曲奖及香港 TVB8 金曲榜最佳编曲奖得主,作品有辛晓琪《味道》、王菲《天空》等),以及香港著名作曲家金培达老师(香港金像奖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得主、作品有《十月围城》、《如果爱》等),能和这些业界前辈共同参加节目录制,我感到非常荣幸。 节目开始前贵宾室里人多且乱,我只和宋柯老师聊了两句。节目录制完毕后几位评委一起去一个小房间计票。由于开投票箱及前半程唱票是要向七位歌手直播的,所以需要在计票间外等待转播人员就位,我这才有机会和屠老师和金老师聊上几句。 然后进屋开箱计票。现场 500 名听审按年龄段分为五组,每组 100 人,每位歌手可以选择观看其中一个年龄段的观众的前三十张投票过程。我和另外一个节目组工作人员负责计算 50 组(五十岁以上)的结果,而没有歌手选择监看这个年龄段,所以我计票计得很从容。统计完毕后我们回到休息室,节目组开始分头录制歌手访谈、嘉宾访谈。访谈录制采取了山河老师和我对话的形式,逐位点评歌手。录完收工回酒店已经是夜里两点了。 感想嘛, 1、这次一定程度地深入了节目制作流程,看到了一些看似「没有必要」的工作,比如票箱一定要由所有嘉宾到场后共同启封、开箱过程一定要向七位歌手实时直播、定向向歌手转播指定年龄组的投票结果等等。这些细节很能体现节目组对歌手、对比赛本身的尊重,也很能感染到每个参与到节目中的人,为一个相同的目标而努力。 2、在和几位老师的交流中,我感受这些业界前辈对音乐的深厚造诣、和犀利观察。只不过因为传播平台和观察视角的不同,他们的表达都相对含蓄,在评论作品时也不会作太多展开(节目时长有限,且不能过多使用公众理解可能有困难的专业术语)。而我撰写的乐评时就不会受到这方面的限制,表达就会更自如一些。真正论及对音乐的理解,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3、由于种种原因,我录制的点评没有使用在节目当中(本期节目中的「邓柯」其实是金培达老师,字幕制作人员疏忽了)。《我歌》导演组作为国内顶级的电视制作团队,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势必会对素材作出取舍,我虽有遗憾,但非常理解。 这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我也非常感谢《我是歌手》节目组,给了我一个如此近距离观察节目、享受音乐的机会,希望此后《我歌》做得越来越精彩。 ——————————————— 发自知乎专栏「乱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