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世纪幽默指南 骆启明 我打算终结知乎上关于「幽默」的讨论。 There were plenty of times in my century when I was gonna give up, but I never did. Never! Hey, are you even listening to me? Oh, I give up. - Philip J. Fry, Futurama S1E8 “A Big Piece of Garbage” 1999 年 12 月 31 日晚,世纪之交时,披萨外卖小哥 Fry 意外跌入了冷冻箱之中。等到他醒来时,已经到了 3000 年,地球也早已沧海桑田。 这就是美国科幻喜剧动画 Futurama(中译《飞出个未来》)的故事开头,整个剧集讲述了 Fry 在 31 世纪成为星际快递公司 Planet Express 的成员后,和独眼女船长 Leela、 梦想杀光全人类的机器人 Bender 等人一起在宇宙中冒险的故事。 Futurama 由 Matt Groening 和 David X. Cohen 一起导演制作。Matt Groening 同时也是 The Simpsons(《辛普森一家》)的创作者,所以这两部作品有着非常相似的风格。另一方面,Futurama 本身基于一个科幻的设定之上,这使得它的故事比偏向日常生活的 The Simpsons 更加奔放大胆、天马行空。 我稍后会继续说到这部动画,但我想先谈谈幽默。 -----题外话----- 同一个段子并不能触到每个人的笑点,而且我只能说一些脱离语境的例子,所以,可能一点也不好笑。具体的,还是请大家自己去看原作吧。 -----题外话结束----- 在历史上,幽默向来是个热门话题,曾有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上百种关于幽默的不同理论[1]。但是,在经过了上千年的争论与简化后,致力于发掘出幽默真相的人们已经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幽默,只有三种最基础的理论。[2] 我不知道是谁第一个提出这样的总结方法,但想必已经由来已久。事实上,这三个理论早已被人们称作经典理论(three "Classical" theories of humour)了。[3]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本文一开始引用的句子: "There were plenty of times in my century when I was gonna give up, but I never did. Never! Hey, are you even listening to me? Oh, I give up." 这句台词用到了 Futurama 的惯用手法之一,几乎每一集中都有所体现,被称作 Self-deprecation(自我反对)[4]。具体做法就是:表达出一种态度之后,立刻在行动上否定这个态度。 就像这样(我不想打出来的话全用「哔」代替): 现在有些女孩子,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对于这样的女孩,我只想对她们说四个字:请联系我! 还有这样: 正因为结尾要亮,所以我很不屑用“以上”两个字。“以上”意味着你想不到一个精彩的结尾,所以只能装模作样拿出这两个字来装一下。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用“以上”二字。 以上。 - @采铜 in 知乎上,看到有的回答文字很长,却又能引起继续阅读的欲望,是不是有什么技巧? 「自我反对」这个技巧所符合的,就是最广为人知的幽默理论:Incongruity(不协调)。 (「夜巴黎」与实际画面的不协调) 「不协调」有另外两种表述:以幽默内容为视角的「错位」,以受众心理为视角的「预期违背」;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在「不协调」理论下,还有一个中西方独立发展出来而又不谋而合的技巧,在中国相声里叫做「三番四抖」,在西方叫做「Rule of Three」[5]。具体做法是说出一个列举,前几个构成预期,而最后一个打破预期。 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水浒,哈利波特…… - 郭德纲、于谦 《我是文学家》 不说鸟山明梵高曹雪芹朗朗罗红@顾惜朝 这些小牛了,说我普罗大众。 - @唐僧同志 in 该不该把兴趣当做事业? (顾爷明显是大牛,口亨!) 世界上最帅的三个男人:布拉德·皮特,梁朝伟,@李奇 。 - 启明(啊,错了,是白岩松) -----题外话----- 还有一句,我考虑了很久,不知道算不算,干脆放出来让大家鉴定下: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新华字典》1998 年修订本第 673 页 -----题外话结束----- 「不协调」的其他技巧,在我曾经误以为「错位就是幽默的全部」的那段时间,有过一个总结:幽默有哪几种类型?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是一个比较隐晦的段落,看不懂的不要问我 >_<: (医生 Zoidberg:我们需要用这个摄像头检查一下你的身体内部。) (镜头切到 Fry。) (Fry 张开嘴。) (医生 Zoidberg:Guess again. ) 咳咳,假设你们看懂了。 总之,此例有两个特点:人物面临着窘境;需要绕一个弯子才能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这两个特点,恰恰都符合了第二条理论:Superiority(优越感)。 人物面临窘境,你相对于他的这种优越感能使你发笑。精通此道的大师是这两位: 陈佩斯老师所强调的「悲情内核」,与「优越感」理论一脉相承。 一切喜剧都有一个悲情内核。笑是果,悲是因。是以对自我的折磨来换取他人的喜悦,以自我的低姿态引起对方的优越感。创作过程中,要时时以“悲情内核”的标准来自我检验。要力图每一组舞台行动、每一个笑点都有成因,都有其悲情内核。要力排无本之末。 - 陈佩斯 而需要绕一个弯子才能理解的笑点,因为让你觉得理解后有了智商上的优越感,就可以起到使原笑点升级的作用。 一朋友,约一个已婚少妇,妈的之前不知道她结过婚,翻云覆雨时老公回来了,我抱着衣物从 3 楼跳到 2 楼顶棚,爬了下去,身上多处擦伤。 - @知乎用户 in 如何避免被约炮对象抢劫?(举例如有不妥,可私信我删除) 我也据此臆测一下在电影院比在电脑前看喜剧更容易发笑的其中一个原因:你可以显示你理解到了笑点,不输给别人。(当然笑的感染力也是一个原因。) 以上两条理论,其实也就是@东东枪 老师在「幽默」的本质是什么?里分享过的某本书里的:we laugh out of surprise. we laugh when we feel superior. 所以东东枪老师对那个问题的回答是有见地的。而至于其他人说的,可能就有点臆测的成分了。 接着,直接说关于幽默的第三条理论:Relief(释放)。 释放理论认为,幽默是一种紧张或者能量的释放。 释放掉的紧张可以是现成的紧张。在一次演讲或者主持的开始处,一句最简单的俏皮话也会逗笑一群人。 我还在。 - 张宇 in 《我是歌手》第二季第三轮第一场 (只看纯文字和现场反应真是两个效果,sigh。) 也可以自己先建立起紧张,再将它释放掉。由于释放过程常常包含了不协调,我倾向于认为这种情况是两种理论的共同作用。 (多次因为荒唐理由进攻地球的 Lrrr 来到了星际快递公司。) (建立紧张) (原来这次是因为不听老婆的话被赶出星球了。) (释放紧张) 《夺宝奇兵》中有两处精妙的紧张场景,为免剧透,我就不在这里给出释放的下半张了。 (嚣张的耍刀男) (大反派掏出一根……三节棍?) 而压抑能量的释放,则可能正是 dirty jokes 与 Sickipedia(没品笑话百科)得以大行其道的原因。 越是禁忌,相关的笑话越是层出不穷。 这个……鉴于我单纯又善良,就恕我不举例子了。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ories_of_humor [2] http://www.iep.utm.edu/humor/ [3] http://journal.media-culture.org.au/0311/8-lloyd-sitting-targets.php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lf-deprecation [5] http://tvtropes.org/pmwiki/pmwiki.php/Main/RuleOfThree ——————————————— 发自知乎专栏「万物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