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防「怒」于未然,做妈妈不生气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3-0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87
    赞:
    46
    妈妈不生气!

    [​IMG] 飞之鸿,积极教养

    文 / 刘建鸿

    【故事】

    小鸿常去邻居小辉家玩,他们俩有时玩得很开心,有时也吵得很厉害,偶尔还发生肢体冲突。有一次,他们俩争抢玩具时,小辉的手臂不小心被桌角划到,流了血,放声大哭,小鸿还争辩是自己先拿到的。小鸿妈妈很生气,打了小鸿两三下,说:“小辉都流血了,你怎么还不讲道理?我们回家!”

    小鸿又气又急,也哭了起来,被妈妈拖回了家里。小鸿爸爸问妈妈:“你当时有没有问是怎么发生的?”妈妈说没有,当时自己太急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打了小鸿,她很后悔。

    这件事情过后的两三天,小鸿妈妈在路上遇见小辉妈妈了,小鸿妈妈为那天的事情道了歉。小辉妈妈却说:“小孩子在一起玩,哪有不吵架的!我小时候和我哥哥也经常吵,现在我们兄妹俩感情不也挺好的吗?我妈还说,要不是我哥哥小时候经常陪我‘吵架’,练得我伶牙俐齿头头是道,说不定读大学时还进不了校辩论队呢!以后他们只要不动手,争执啊,吵架啊,两次以内都算正常‘协商’,我们不受理‘告状’。”小辉妈妈还热情地邀请小鸿再去他们家玩。

    他们俩在一起玩的时候,小辉妈妈又对小鸿妈妈说:“他们玩他们的,你老紧张地盯着看,也帮不上什么忙,我们自己聊自己的,远远地看着,有事他们会过来。”

    两位妈妈坐在旁边边喝茶,边聊天,偶尔看看两个孩子,有时还是能听到他们俩互相嚷嚷的声音,但小鸿妈妈心情没那么焦虑了,就算他们真的来“告状”,她也更有耐心了。说来也奇怪,两个妈妈耐心询问和倾听后,似乎孩子们也更容易平静下来,也更能理解妈妈和对方的看法和感受。

    妈妈们还观察到,容易引发孩子间争执和冲突的情况是一方有了吸引人的新玩具而且只有一个,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起争执。于是,两位妈妈和小鸿、小辉一起做了个约定:如果只有一个玩具,不管是谁的,要么就一起玩,要么就由大人暂时保管这件玩具,谁都不能玩。 两个孩子彼此看看,勉强同意了。

    不过,到底是孩子,不一会儿就又“抢”起来了,小鸿妈妈说:“我们不是约好了吗?只有一个玩具,如果你们不想办法一起玩,我就只能先收起来了!”孩子们舍不得玩具被“收走”,便又把玩具拿回去,想办法怎么一起玩。慢慢的,他们来“告状”的次数也少了。

    这个周末,小鸿想要带刚买的仿真猛犸象去小辉家玩,妈妈有点担心会不会又吵起来,小鸿却说:“不会啦,小辉家里有只剑齿虎,我可以玩他的,他也可以玩我的。”

    这天下午,两位妈妈轻松多了,坐在客厅里,喝着茶,聊着“妈妈经”。

    客厅的另一边,小鸿和小辉正一起玩着猛犸象和剑齿虎的大战呢。

    (感谢王向荣、王向征家长为本期内容提供背景故事)

    【积极教养分析】

    故事一开始,小鸿妈妈为自己没控制住愤怒的情绪打了孩子几下而懊恼不已,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也一定遭遇过这样的“懊恼”。的确,糟糕的情绪会影响我们做出理性决策。但如果父母寄希望于在愤怒爆发的“临界点”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很难做到,因为情绪调控其实是一系列的过程(见延伸阅读),愤怒已是最后一个环节,仿佛火已经点着,要马上灭火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那么,怎么才能防“怒”于“未燃”呢?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故事,梳理一下为什么小鸿妈妈开始很生气,后来渐渐地不那么紧张生气了:

    1.父母期望自己在“临界点”前控制愤怒情绪,这往往很难做到,即便做到,效果也不佳。

    愤怒仿若脱缰之马,很难被生生拉住!诚然,在社会交往和家庭情境中,控制自己的“怒火”有时候很有必要,可以有效防止局面不至于进一步恶化。但大多时候,要么我们难以自控(如文中的小鸿妈妈),要么勉强压制了怒火,可愤怒仍然被生硬的嘴角、比平时更快的语速、紧蹙的眉头和严厉的眼神泄露了秘密。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在你“压抑愤怒”的时刻让你的伴侣问问孩子此刻对你的感觉,孩子大多能敏感地察觉你已经愤怒的真相。

    既然刻意掩饰愤怒多半无效,那么该怎么做呢?人际沟通专家戈登建议父母使用“我 - 信息(I-Message)”来表达自身感受。以故事为例,小鸿妈用“我 - 信息”可以这么表达:“当我看到小辉在和你争执的过程中手臂被桌角划伤流血的时候(描述看到的事实),我觉得很生气(情绪),因为我想是不是你推他导致的(原因)。”这样小鸿妈妈表达的是她看到的事实、做出的推测和自身的情绪,若不符合事实,小鸿有机会当即澄清,而非故事文中那样被指责和断然认定:“小辉都流血了,你怎么还不讲道理?我们回家!”大家体会一下,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更客观、不易误伤孩子、尊重孩子也尊重了自己呢?

    愤怒的确会影响认知、决策和行动,当事人甚至有时会做出让自己事后后悔的举动。“怒火”方炽,情绪需要“适当降温”才有助于恢复理智。假如允许,父母不妨给自己留下缓冲的“冷却时间”,例如到外面走走,或去书房里坐坐,20~30 分钟再来处理,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假如条件不允许,在现场深呼吸几次,再沟通,也有所助益,因为深呼吸(腹式呼吸)促进了身体的放松,从而为愤怒降了些温。

    2.认知重评,即重新调整对事情的看法,能够有效调节情绪。

    孩子在一起玩吵架正常吗?小鸿妈妈原来不赞同,但在听了小辉妈妈的劝解后有了新的理解:孩子在一起相处难免有争执;吵架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且是同伴相处中必不可少的成长课,或许还能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新的认知重评,小鸿妈豁然轻松了许多。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吉诺特所说, 宽容是接受孩子的孩子气的一种态度:“孩子总归是孩子。”对于什么是正常孩子的状态?他风趣地说:“干净的衬衫穿在正常的孩子身上,干净不会保持很久;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时候是跑而不是走;树是用来爬的;镜子是用来做鬼脸的。”

    同理,如果告诉父母们“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进三步,退一步或两步。有时候甚至可能进两步,退三步。”那些过于看重孩子“成长成果”或“成绩”的父母的焦虑感可能会因此减轻,也更能接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起伏。。

    3.注意分配,即调控自身注意的方面,也可以改善情绪调节

    父母如果老盯着孩子的问题,忍不住就“指导”,动不动就“纠错”,“该这么说才对!该这么做才对!”想要孩子不嫌烦也难。但是若不盯着,又容易像文中小鸿妈妈那样担心出事,因而紧张焦虑,也影响了倾听和询问的效果。故事中的两位妈妈最后远远地看着孩子,心情也放轻松了,“说来也奇怪,两个妈妈耐心询问和倾听后,似乎孩子们也更容易平静下来,也更能理解妈妈和对方的看法和感受。”

    4.改变情景选择,即预估并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能从源头上改善情绪调节

    故事中,两位妈妈通过观察发现了最常引发孩子冲突的情景是“一方有了吸引人的新玩具而且只有一个,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起争执”,因此,她们和孩子们约定好,在这种情景下,“如果只有一个玩具,不管是谁的,要么就一起玩,要么就由大人暂时保管这件玩具,谁都不能玩”。通过几次温和而坚定的执行,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新的相处之道,从而在源头上改变了经常导致孩子间发生争执的情景。故事最后祥和场景的出现,就是因为妈妈们的处理方式已经是一种更高明的情绪控制方法了!

    5.情绪调节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情绪调控的完整图景,有助于父母从“上游”来把控情绪的流动。

    著名心理学家格罗斯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见下图)。模型中各个环节的调整都有助于改善父母的负面情绪。但如果父母能更多从模型的左边来入手(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重评),就能越积极主动地调控自身的情绪,效果也越好。

    而父母们通常认为的情绪调控,即压抑或控制自己在现场的情绪表达,这不但难以做到,即便做到和家人 / 孩子的沟通效果也未必佳,它是情绪调控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对最不重要的环节。

    故事中的小鸿妈妈和小辉妈妈一起协作,从“下游”往“上游”探索情绪调控之道,探索的过程,恰好经过了情绪调节过程的各个环节。故事也启发我们,父母们越从情绪的“上游”(模型的左边)来进行调控,越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附:格罗斯(James Gross)情绪调节过程模型图:

    [​IMG]

    延伸阅读:

    格罗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格罗斯的情绪调节模型,在情绪发生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情绪调节,即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

    1.情景选择

    情景选择指个体对自己将要遭遇的人和事做出回避的或接近的选择,从而对可能产生的情绪作出一定的控制。

    2.情景修正

    情景修正是通过改变和修正诱发情绪的情景的某一个方面和特点,而使情绪发生改变的努力和策略。

    3.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通过转移注意和有选择地注意,对同一情景中的多方面进行注意上的调配。

    4.认知改变

    认知调节是通过改变认识而进行的情绪调节的努力。

    5.反应调整

    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等施加影响,表现为降低或增强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

    本文已刊发于《为了孩子》2015 年 3 月刊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jijijiaoyang 或 小鸿积极教养

    ———————————————

    发自知乎专栏「积极教养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