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陈道明能改记者的稿子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3-0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154
    赞:
    46
    记者采访成稿,需要经过被采访人认可吗?

    [​IMG] 风端,如果你也不满意现有阅读类产品,并有信心改变这个现状,欢迎与我联系。

    1. 媒体有权不采访某人,某人也有权不接受媒体的采访。说“不”的权利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根本。

    2. 如果媒体非常想采访某人,那么受访者更加占据主动,会提出各种要求,而媒体会根据各种情况选择是否接受这些要求。但不要忘了,媒体始终有权说“不”。

    3. 如果受访者非常想通过媒体让自己的观点为更多人所了解,那么媒体更加主动。但不要忘了,受访者始终有权说“不”。

    4. 不管是谁,如果答应了对方,就应该信守承诺。

    5. 一般来说,更坚持“独立性”的媒体,会更受到尊敬,而答应受访者过多要求,会伤害独立性。但坚持“独立性”需要实力为支撑。譬如《纽约时报》就拒绝以审引语为前提的采访(http://publiceditor.blogs.nytimes.c...-times-forbids-after-the-fact-quote-approval/,需翻墙) 。但能明文做出这种规定的媒体,至少我没看到第二家。

    6. 更多媒体会答应受访者“审引语”的要求,但拒绝“审稿”。“审引语”和“审稿”的区别在于:受访者通过审核在采访过程中说过的话,确保自己的意见表达充分、准确,但稿件的撰写与受访者无关。这种处理方式是媒体和受访者各自诉求均得到一定保护的平衡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双方都更有利。

    7. 在新闻实践中,越接近“专访”,媒体越容易答应受访者提出的审核要求;越是广泛采访,媒体越不容易答应受访者的审核要求。这很好理解:专访更接近于“共同创作”,即记者与受访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而广泛的采访,受访者提供的只是“引语”,很多时候甚至只是对一个事实 Yes/No 的确认,对作品完整度几乎没有影响。

    8. 在新闻实践中,还存在“背景谈话”的情况,即受访者者要求谈话内容不被记录,只是帮助记者了解所谈事情的背景。媒体和记者可以主动提出进行背景谈话,以说服有顾虑的受访者提供线索;受访者也可以要求谈话内容不被记录。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不应录音、录像或者做笔记,但受访者可以,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9. 对受访者而言,更专业的做法是自己也进行记录,并约定在某个时间之前,可以修正自己的说法。

    10. 在中国,会提出“审引语”的很少,要求“背景谈话”的更少,自行记录并修正说法的受访者凤毛麟角。而要求“审稿”的受访者很多,事后双方纠结于“是否断章取义”的互相攻击更多。无他,媒介素养在一个社会的养成,是长期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也就大概不到 20 年的历史,这需要有个过程。

    11. 随着 SNS 的发展,受访者可以直接将自己的观点传递到受众,对“媒体”的需求越来越小,因此接受采访时提出诸多要求的情况越来越多,前面提到的《纽约时报》的规定,也是去年才制定出来的。新传播规律正在挑战和影响着很多旧规则。

    综上,到底是否“应该”由受访者认可,更多是实践操作的问题,丢开背景讨论所谓的规则没什么意思。

    [​IMG] 成远,知乎团队,合作请私信。商业方面的好问题私信分享我:)

    当然不需要了。

    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因为记者想照顾一下采访对象(比如创业小公司,实际属于弱势一方,如果舆论方向有误,可能影响生存问题)以及谨慎的考虑(很多时候记者采访时不方便录音,或录音不清晰,或声音不能确认某个信息),但这不是「征求认可」,一般这种情况被采访者也不会提出太多修改意见,是对记者的尊重。

    其他的情况,我觉得都不太正常的。我在做商业记者的时候几乎没有把全文发给过被采访的企业,特别是一次采访很多家企业,而且被采访企业规模不小的情况下,这样做也是编辑不允许的,因为还涉及到即将刊发的文字和照片在发布前的版权保护和保密等问题。偶尔存在把引用的句子跟采访者确认的问题,全部是因为数字准确性或专有名词的问题(即使有录音也解决不了),从来不会有问对方我写的观点你是否「认可」等情况。

    知乎接触的许多媒体朋友都是很专业的,我觉得持续的沟通,相互尊重一般都没什么大问题,有小问题,甚至中问题,take easy。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