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电影中,人物不变场景变的镜头是如何做到的?(多图)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3-13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184
    赞:
    46
    微电影《瞬步》中,人物在镜头里位置不变但是场景变化的镜头是如何做到的?(非绿幕拍摄的方法)

    [​IMG] Roc Lee,电视人/影迷/剪辑者/剧作者/小说译者/影视译者/英语老师/新闻主播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答主的意思是,《瞬步》是怎样做到「在未使用绿幕技术的情况下,在切换场景(背景)时,保持人物部分的无缝连贯画面」的。

    为了更好的解答这个问题,我想先提出一个思考题:

    我们知道,在拍摄动作场面的时候,我们经常使用多机拍摄使一组镜头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一段连贯的动作。那么,下面这个视频中的前一分钟的动作画面(从第 10 秒至第 60 秒)中,虽然看似是多机拍摄的一组连贯的动作,其实是分多少次拍摄而拼接成的呢?扳着手指数一下,一会儿揭晓答案。​

    nunchakus on the roof

    回头说《瞬步》。这部短片里没有用到什么玄奥的技术,全都是近一百年前库列肖夫实验出来的、现在已经稀松平常的、电影艺术的独特手法——蒙太奇。

    蒙太奇现在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算不得什么冷门知识了。虽然这一点可能根本不是答主要问的,我还是啰嗦一下,做点累赘的解释吧。我们在影视作品里最常见的蒙太奇应用之一,就是外景和内景的衔接。举 1973 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骗中骗》中内、外景衔接的例子:

    人来的时候,先是外景中走近的镜头。

    [​IMG]

    然后给一个内景中脱外套的镜头。

    [​IMG]

    人走的时候,有一个被拽走的镜头。

    [​IMG]

    然后接一个从地下室楼梯爬到街面的镜头。

    [​IMG]

    用了蒙太奇手法,观众就会坚定地认为,从这条街的这个楼梯下去,就会进入这个内景——虽然内景的画面可能是在百里之外甚至是千里之外的棚里拍的。

    蒙太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怎样产生作用的?下面两段引文,一段是心理学的,一段是电影史的,却正好有关键字「撞车」了: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整体性。知觉整体性并不遵循科学上的相加原理,不是简单的 1+1=2,而是1+1>2,是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和所产生的一种整体的知觉经验。
    爱森斯坦通过两个不同镜头的有意组接,试图形成超越两个镜头的第三重含义,两个镜头的特意组接产生的是「1+1>2」的新意。​

    [​IMG]

    完形心理学经常用上面这个图来做说明。明明图中不存在一个完整的三角形,我们却能一眼看出来那儿有个三角形。这就是蒙太奇的心理学原理。

    事实上,上面这个图完全可能本来是一个这样的大卫之星:

    [​IMG]

    删掉一部分以后,就被人们看成三角形了。这种「误导」的技巧在下面这类电影场景中最常见。

    [​IMG]

    [​IMG]

    这是《东成西就》里的连续的两帧画面,它玩的电影魔术是「瞬间移动」。它的拍摄方法现在任何普通观众都能明白了,就是梁朝伟尽量保持不动,然后梁家辉走进画面,蹲下来靠住梁朝伟,最后在后期剪辑时把「梁家辉走进画面蹲下来靠住梁朝伟」的动作剪走,便构成这样一个「跳跃」的画面,造成了「瞬间移动」的错觉。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虽然梁朝伟努力保持原姿势,下面这帧中他还是离这坨金色的东西贴得更近了一些,原因当然是梁家辉靠过来时虽然尽量动作放轻,还是产生一个小小的推力。

    这个例子说的是通过剪掉连贯的动作中的一部分来造成错觉,当然还有通过拼凑非连贯动作来造成错觉的蒙太奇,比如《瞬步》,比如我在最开头放的那个视频。这个展示双节棍动作的视频里,前一分钟内的动作画面切了二十次镜头,而事实上有哪几个剪接点是用来制造错觉的呢?答案是,全都是。这个视频的拍摄只用了一台机器,所以任意两个衔接的画面都来自不同的拍摄时间。可是为什么,看上去有些镜头确实是多机拍摄后剪辑出来的呢?

    因为我们对肢体动作的认知并不是孤立的、肢体每一部分的运动。当演员能够做到在每次做这个动作时姿势差别并不大时(这对《瞬步》中的专业舞蹈演员来说根本是小菜一碟),我们观察时抓住的是动作的整体动态,而不会留意到那些微小的差异。

    这样说的话,可能有的朋友不同意,因为《瞬步》里切换镜头的时候,对演员的拍摄角度完全没有改变,演员的连贯性完全达到了使用绿幕般的效果。

    是吗?

    我们把切镜头时相邻的两帧截图来看一下:

    [​IMG]

    [​IMG]

    姿势保持了完全的连贯吗?

    [​IMG]

    [​IMG]

    角度完全一样吗?

    [​IMG]

    [​IMG]

    动作的幅度达到了「使用绿幕般」的效果了吗?

    [​IMG]

    [​IMG]

    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保持了完全一致吗?

    因为蒙太奇制造的错觉,我们只有这样一帧一帧地分解画面时才能发现真相。通过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舞蹈)演员来说,重复一样的动作时保持同样的动态姿势并不怎么困难,而最大的困难在于确保每次头部的位置是一样的。

    我们在流动的画面里觉得演员没有被「切」过,是因为动作的流畅给我们的错觉。当然,拍摄这样的内容并不容易。演员可能会重拍很多次——在拍摄的当时很可能并不确定哪一条是最适合用来拼接的,总之拍了再说。本回答开头的那个视频,也不是以「秀双节棍法」为目的,而是以试验剪辑为目的。所以我架着机器胡乱耍了一个多小时棍,在耍的当时也不知道哪一条会用到,哪一条会接到哪一条。只是,双节棍的常见套路就那么一些,所以很容易找到剪辑点。但是眼尖的人肯定可以发现,画面里时而有阳光,时而很阴暗,我一会儿情绪饱满(因为刚刚开始),一会儿精神萎靡(因为动弹了一个小时了)。棍舞得也不漂亮,因为被选的画面只是单纯因为它们「适合被拼接」。

    而《瞬步》里要让演员在两个场景的画面中处于同一个位置,就要多费一些工夫,拍摄时景别、构图要细心对好,少不了又要重复多拍几次——当然,后期也还可以再对画面进行缩放来让演员对上位置。

    而《瞬步》里最后的转身镜头,似乎没有那么迅速的动作,也能骗倒我们。那是因为:

    [​IMG]

    [​IMG]

    一、正是因为动作幅度很小,所以拍摄的时候可以小心仔细地核对演员的姿势,在拍摄下图时确保演员的姿势恰如上图——事实上,演员的左肘依然出现了偏差。

    二、动作这么慢、肘部还出现了偏差,我们依然觉得画面中她的部分是连贯的,是因为她最后那一回头陡然提高了一点速度,让我们更加适应动作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背景的巨大变化吸引了我们强烈的注意,我们才会无视演员本身的不连贯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