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快速浏览一段内容的时候,很容易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采铜,元问题求索者 这个问题涉及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领域:视觉搜索(visual search)。 人眼天生具有在众多视觉刺激物中快速浏览并找到目标的能力。视觉搜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视觉对象的视觉信号进入大脑后与大脑中既有的认知模板进行匹配的过程。因此视觉搜索的过程主要受两种心理加工的影响:自下而上(bottom-up)的加工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加工,前者是刺激驱动的,后者是模板驱动的。下面我会分别解释这两个概念。 首先自下而上加工是指视觉对象本身的视觉属性(颜色、大小、形状、纹理等)对视觉搜索的影响。一般认为,视觉目标(target)与分心物(distractors)之间的视觉属性越接近,则搜索难度越大,找到目标的时间越长,目标与分心物之间的视觉属性区别越大,则搜索难度越低,找到目标的时间越短。 例如,在几个 T 中找一个 Q 是很容易的: 甚至当 T 很多时: 原因是 Q 的弧线和 T 的直线特征区别很明显,而如果是在 T 中找 L 就没这么容易了: 但是,如果这个 L 是其他颜色的话,那又变得非常容易: 再来说下自上而下的加工。人眼的视觉搜索并非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并不全是由视觉对象在底层驱动的,人对刺激的主观期望、熟悉度都会影响视觉搜索的效率,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哪些模板处在被激活、更易被调取的状态。可以参考下面的模型: 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是非常庞大的,且这些信息并非“一视同仁”。在这些信息中,有些被调用的频率比较高,或者近期刚被调用过,那么这些信息就处在更易被再次提取、更易被激活的状态。由于人的视觉搜索是视觉刺激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所以头脑中更易被激活的信息也就影响了搜索的过程。实际上这种特性对人更好地适应环境显然是有帮助的。人处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人无法预知未来,无法预测下一面将要面对什么新的刺激,那么他只能依赖于历史的经验。而从概率上来讲,以前多次遇到的事物或者近期遇到过的事物比那些好长时间都没接触到的事物,再次出现的概率总会高一些,那么人优先对这些事物做出快速反应显然是一种比较好的策略。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