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ifthe,公众号:假装思考 问题不是出在了小心翼翼上。小心翼翼作为一种策略来应对任务,常识告诉我们,小心谨慎的态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 但小心翼翼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某种焦虑,这种焦虑由于以前犯过的错误而引发,是对自己无法应对当前任务的一种预期。这种负面情绪本身就对现在的认知活动有着干扰和破坏作用。著名的斯特鲁测试(Stroop test)发现,焦虑者要比非焦虑者反应要慢。一般认为,面对需要投入注意力的任务,焦虑者的注意范围会变得狭窄,而会对焦虑情绪的控制分配更多的注意力。所以,面对投入注意力而又有时间限制的任务,时时刻刻的焦虑使得自己的犯错水平升高. 不仅如此,我们对错误往往是一个事后回忆的过程,总结自己哪里有失误,哪里有收获。而涉及情绪的记忆会被更容易提取,同时,根据心境一致性回忆效应,与当前情绪相同的情绪记忆更可能被提取,比如,我现在很开心,上一次令我开心的事情也会被更容易的回忆起来。所以,在这焦虑的伴随下,事后可能并不会对任务做一个全面的评价,而是用自己容易想到的信息来评价,那些犯错的信息却被更多的回忆了起来. 但这还不够,因为我们现在只把任务和自身分离,如果这些工作上的失误进入了我们的自我概念,我们觉得自己状态不好就是一个容易出错的人,或者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出于保持自我概念一致性的需要,我们会采取加强自我概念的行动,倾向于追求一致性的信息解释,这个过程叫做自我证实(self-verification). 比如,面对一个复杂的任务,倾向于高估任务对自己的难度,虽然可能任务本身并不难;倾向于注意自己的犯下的错误,虽然可能正确的事情也完成不少;倾向于把错误都归结到自己头上,虽然可能是同事的失误或者领导的苛刻。经过这样一个自我证实的过程,不仅与自我概念(我无法胜任这份工作)保持一致,而且还强化自我概念的塑造。 小心翼翼的态度来避免错误并不一定是奏效的,因为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一些负面情绪并不会因为小心谨慎而消失,而这些才是减少错误的根源。 ——————————————— 更多内容,请查看:知乎圆桌 · 日常行为分析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