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丰田精彩的发家史,可以看作是日本汽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3-1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193
    赞:
    46
    日本汽车怎么一步步走上世界舞台?

    [​IMG] 知乎用户

    卸腰,这段历史太过庞大了,说实话我也不敢保证我能回答上来。

    我觉得吧,丰田的发家史可以看作是日本汽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虽然我在这里用丰田来代表整个日系有点对另外几家不公平,但是还是简单说说吧。丰田佐吉一生取得了 84 项专利创造了 35 项实用方案,在临终之前将发展重任交给了丰田喜一郎,并告诉他汽车很有可能成为工业革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于是借助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带来的大量战争订单,丰田赚取了卡车领域的第一桶金。

    好景不长,太平洋爆发之后日本的海上资源补给线被切断,造成了日本国内工业资源匮乏的局面。丰田虽然及时转变了公司策略,以压缩成本和精益生产为主,但是依旧扛不住美国切断资源入口之后的压力。随着 1945 年美国的几颗原子弹和日本的战败投降,丰田也临近破产边缘,当时似乎所有人都等着丰田被美国汽车公司接手。

    只不过另一股东风来了,1950 年的朝鲜战争把美军主力逼回了亚洲。此时的美国虽然本土没有遭受二战对工业体系的打击,但是那个年代美国还无法跨过整个太平洋对亚洲战场进行补给。于是乎美国决定在亚洲扶植起一股新力量来遏制北极熊和兔子,作为战略缓冲。朝鲜战场算是挽救了丰田,接到了价值不菲的军用订单之后,丰田喜一郎开始思考,如果一直依赖战争,丰田不会有好下场。从此,丰田开始了对民用市场的发力。

    两场战争让丰田学到了教训,一是不能严重依赖外来资源,二是要保证主流销量。这两个教训在日后也促成了 TPS 的产生,当时丰田提出了“Just in time”的概念,要求零部件在恰当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交到生产线工人手中。丰田还挖到了一个人,是当时被称为“销售之神”的神谷正太郎,以舆论战等超越当时的营销手段开始向市场发力(八一八车坛老大丰田的发家史 -- 百度百家)。

    丰田第一辆车 Toyota A1 基本上就是山寨 Airflow 生产的。喜一郎凭借早年间在美国的求学经验,成功偷学到了亨利福特不少好东西。丰田陆巡的祖爷爷,就是当时 BJ 军用越野车,而它的山寨对象则是道奇 Bantam。可以说由于美国对当时日本廉价劳动力的需要,不少可以转化成为民用的军用技术痛痛流向了丰田,在那个技术壁垒还没那么强的年代,这些都是宝藏。

    隔壁家的日产的起步方式略为不同,虽然没有紧靠战争发家,但是稳健的步调一直没有被丰田拉下。起初日产并没有想要接二战东风发展的意愿,其本身的创立也是因为关东大地震之后国民对本国生产的汽车不满而大量进口欧美汽车,由日本产业公司和户田铸物公司出资建立。所以日产建立之初就把目标设在了民用的汽车。

    起初日系汽车企图进军美国本土的时候可谓是一败涂地。这也怪不得他们,50 年代的日系汽车基本上都是山寨欧美汽车的产物,无论其可靠性和本身性能都不会引起美国消费者的注意。哪怕是在 60 年代末,大马力后驱肌肉车也依旧是美国人的最爱,唯一能让丰田日产本田在美国本土市场抗击美国三大车企的办法,就是改变美国人对汽车的消费观念。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 宣布石油禁运,让当时身陷越南战争的美国吃了一大口榴莲。当时的原油价格疯涨几乎四倍之多,使得北约在越南作战一度出现石油短缺的问题。这也影响到了美国本土的车企,因为当时的美国几家本土车企和用车人群还停留在廉价石油的美梦之中,突如其来的油价疯涨使得美国人一夜之间不太敢买美国车了。

    美国政府吃了哑巴亏之后便开始试图限制本土民用燃油消耗,1978 年通过的燃油税法案强迫本土三大车企从大马力全尺寸后驱车型先小排量小尺寸前驱车型过渡。任何一种过渡期都会出现空档,美国三大车企也不例外。就在美国人突然醒悟了需要购买燃油经济的小排量汽车的同时,以丰田为首的日系车企乘虚而入,大打省油舆论战,把当时还在转型中的美国车企打的遍地找牙(日本车当初是怎么击败美国汽车的 美国后来是怎么反制的? - 设计)。

    在石油危机的掩护下成功在美国本土进行抢滩登陆的日系,开始试图巩固其在北美的地位。1980 年代初期,雷克萨斯登场,1986 年讴歌诞生,1989 年英菲尼迪降临。日系几大品牌都以建立全新豪华品牌的方式为自己塑造新形象,摆脱廉价小排量的低端形象。而当时在转型中的美国车企苦不堪言,大马力肌肉车早就成了过去式,豪华车林肯代表的 Old School 也渐渐失去魅力,凯里拉克还身陷转型泥潭中。技术积累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下滑,也让美国人渐渐对本土品牌失去信心。

    在日系三强小心翼翼在北美市场耕耘的时候,马自达和铃木开始盯上了亚太地区。于铃木不同的是,马自达效仿日系三强的做法,率先在澳大利亚市场抢滩登陆。自 1979 年起福特就拥有了马自达不少的股份,而福特也是澳洲本土建厂的三大厂之一(另外两家为通用、丰田),于是在福特的默许下马自达成功的融入了澳洲市场。铃木则是早在 1982 年就在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成立和合资公司,很聪明的避开了争的头破血流的北美和壁垒严实的欧洲(铃木:于无声处 汽车纵横)。

    而且 1980 年代也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的工业体系经过了文革的摧残之后急需复苏。于是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中国从美国进口了不少豪华轿车,其中不乏丰田的皇冠、日产的公爵之流的日系品牌。直到此时,全球最大的几个汽车市场北美、欧洲、中国、亚太地区中,日系三强在北美站稳了脚跟,小强马自达在澳洲名利双收,铃木牢牢把握四个金砖之一的印度,全球舞台中日系汽车在 1/2 的地区狠狠的扼住了咽喉。

    在日本廉价劳动力渐渐被大陆取代,本土品牌的工厂纷纷朝东南亚转移,更加廉价的韩国车开始进入市场搅局,日系的道路还会像曾今那样平坦开阔吗?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