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表情符号总会出现含义的异化? 冯慎行,略懂情绪,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符号表情极大限度的削减了面孔表情的外部特征和情境线索。这导致了: a. 能唤起确定情绪体验的符号表情能表达确定的情绪性信息; b. 不能唤起确定情绪体验的符号表情不能表达确定的情绪性信息。 这两条看起来简直毫无意义。我换种说法,请尽力对下列符号表情(请使用 PC QQ、手机 QQ 和微信)进行模仿,报告情绪体验。 a./hanx,/ 憨笑,[憨笑] b./wx,/ 微笑,[微笑] c./gz,/ 鼓掌,[鼓掌] 感觉到区别了吗?这三种都是以笑为基础的表情,我们知道真笑对应的动作编码是 AU12 和 AU6,也就是嘴角和眼轮匝肌的变化。憨笑的符号表情兼顾了两者的变化,能明确的体验到真实的高兴;微笑的符号表情只有 AU12 的变化,和常见的假笑相似,很难体验到真实的高兴;鼓掌的符号表情甚至连 AU12 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乎无法模仿的面孔表情,如果去掉手的线索,甚至根本不能确定这是人类的情绪。 这样说我想就比较清晰了。憨笑这种符号表情由于其内部特征的完整性,几乎可以不借助任何情境线索(也就是上下文语境)表达一种快乐的情绪,而在绝大多数情境线索的影响下,憨笑都很难改变其情绪性含义,也就不会出现歧化。微笑这种符号表情和现实生活中一样,更多的表达礼貌而不是快乐,会用这种表情进行谈话的试探性接触,意义出现了歧化但是歧化的范围比较小,也比较确定。鼓掌这种符号表情就不一样了,它不但能表达一种积极的鼓励,还能表达讽刺“真棒!”而到底是鼓励还是讽刺完全取决于情境线索,这就出现了巨大的歧化,而且歧化的方向完全不固定。 所以,符号表情的可还原性和真实性都是决定是否容易出现歧化的因素。虽然金馆长和大姚的表情都是真实的,但是一般人还原的可能很低(毕竟是截取,让本人还原都有难度),同样很容易产生情绪知觉的歧化。从制作人的角度讲,如果 emoji 和 QQ 表情出现歧化是意外的话,那么暴走表情的歧化就是刻意为之的。而且由于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社区文化(同样是情境线索的一部分),在某个社区含义确定的符号表情,不代表在其他社区也具有相同的含义。所以通过制造容易歧化的符号表情和用语来制造社区间的隔离,也是暴走表情为代表的符号表情大行其道的诱因之一。 就像是“呵呵”,年纪大些的人根本不了解我们对“呵呵”的歧化解释。我能说我和导师谈论文投稿的事情,她给我发来“呵呵”,就是觉得我写的渣到不…能…看…… 广告时间: 更多情绪相关请关注有关情绪,自己回答。 我的专栏就这样,情绪上线啦,每周三准时讲情绪。 最新专栏文章请戳文化让我们不幸福?。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