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的人到 45 岁以后都去哪里了?他们是怎么规划自己的后半生的? 刘小桃,行业误入,菜鸟都当不起... …… 要说的是父亲的例子,一个典型的外企人,几乎同中国出现的第一批外资企业一同成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直到今天,除了因受 09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得不被裁掉(那一批加上他一共开掉了 11 名高管,理由是,花销太大养不起……),而后混过一年私企,其他时间包括现在,他都在同一个行业的各种外资企业里兢兢业业了 20 年有余。 以上为背景 以下是答案部分: 家父今年五十有四了,是一家五百强德资企业的中国地区总经理,向中国区 CEO(德国人)汇报,他与这家企业的缘分和故事,若有机会,慢慢展开,此处不谈。不会德语,英语流利。 在他四十七岁的时候,他正在筹备着从一家在当时已经服务了十多年的澳洲合资企业跳槽,那一年,对他死缠烂打的那一屁股猎头们让这个中年男人终于感受到了花开一只独秀的得意春风,并且启动了他身在外企的一大进阶——薪酬和福利的大跨度增长。在他这次跳槽之前,他用了差不多十五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助理工程师逐渐进阶到那时的部门经理兼厂长级别的某个角色(回避太具体的描述以免被肉),如果放在当代一个具有和他同样水准的年轻人身上,这个时间或许至少可以减少一半。在这里提到这一点是想细化一下题主的问题:一个在 2015 年刚过 45 岁的外企人,和一个在同年 55 岁的外企人,尽管都是 45 岁之后,但他们的未来很有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选择,因为资本积累的条件相差甚远。十年前,在一个稍微大规模一点的二线城市,一个中层经理的税前平均薪资大概也就停留在 8000-15000 这个水平(行业不同价钱不同),而这个价码在今天,比一个五百强里刚入职的培训生高不了多少,更不要说是他的平级了。举个实际例子来做进一步说明:一个经常被提起的阿姨,是某城市渣打银行(非北上广)的人力总监,今年 42-3 岁,四年前她在该岗位的工资即为 50K/ 月,可是我的父亲,甚至他所有圈子里的同资历的人,没有一个在这个年龄这个位置的时候领过相当多的薪水。因此,问题首先应该按年代或批次划分,第一批外企人 45 岁以后在干嘛,今天的外企人 45 岁后又可以干嘛;其次还有一个职业发展的问题,有的人仕途顺利,47 岁的时候已经做到高管级别或者在这个边缘徘徊,有的人稍微没那么好运,但也混了个不大不小的部门经理,剩下的还有很多一辈子都给人打下手的,他们在 45 岁以后的规划道路也不可能是一样的;最后是行业问题,家父进入外企环境以后,尽管换了几次东家,但一直都在建材行业里,注意,是建材,不是建筑。这两个行业的待遇相差甚远。建材行业属于整个行业里利润较低的行业,因为在整个产业链中,这个行业里的大部分产品都属于或接近起始端。因此这个问题需要做出三方面的区分:年代、级别以及行业。当然如果想细致点的话,地域也是一个有必要考虑的因素。 假若单就建材行业的这一代外企人来说,有的人一辈子干的都是那么一个职位,无论 47 岁还是 57 岁,他们做的事情大概会和其他类型企业同等级的人过的日子一样,甚至还不如他们(若考虑到国企央企政府机关医院银行等等这种福利待遇超高的单位的话),还有一些就如我父亲一样,在差不多的年龄做到了一样的位置,有的人胆大一些,利用行业里丰富的经验和广络的人脉单打独斗,乘上了几年前国内经济大爆发的班车,变成大大小小富翁的例子也是颇有几个,但是大部分都像他一样,习惯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勤恳忠诚,希望安安稳稳将打工者的身份持续到退休前的最后一刻,但五十岁以后跻身高层的基本上都人人自危,因为上层的变动很频繁,在父亲来到目前这家公司之前,他们的亚太区 CEO,以平均每年 1-2 个的速度被不断刷新着……当然,最后一类就是做到 CEO 这种位置的超级金领们,能坚持下来一年的话,也已经差不多能换一套一线城市的小居室了……但是就我的观察,坐在这个位子上的建材行业外企人还没有是中国人的(之前在一家德企实习的时候,他们的中国 CEO 是一个德裔华人,嗯,也就顶多让到这份儿上了吧……) 最后要说的是,父亲在的行业里这一代外企人的退休世界:其实,他们这辈子挣得并不多,若不是赶上了一个房产爆发的好时代,他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或许会一般得不能再一般,比不了那些拿到拆迁款的工薪层土著,比不了事业单位的干部们,而如果讨论到退休金的问题,我只好说,幸好这不是他本人在讲,不然也只能羞耻地匿了……我知道的事实是,为了保证退休前后差不太多的生活质量,他的大部分同侪们都在退休后选择去做行业顾问,一年接一单,一单养一年的那种,还有几个朋友,已经未雨绸缪地提前开始自己干了,目前干了一年了,还处在砸钱阶段(行业规律所致)…… 感谢题主。感谢有耐心看到这里的人。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