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里电影会不会被游戏取代? 涂子,苦逼游戏人,资深深井冰 在游戏行业里很早就有过史诗级的讨论。 当年从 16 位家用主机 SFC(超级任天堂,红白机的二代版)、MD(世嘉 MEGA DRIVE)之争跨入 SS(世嘉土星)、PS(索尼游戏工作站)、N64(任天堂 64 位机),由于性能的飞越,主机游戏业界完成了从像素时代向高清时代、2D 时代向 3D 时代的转变。当时炙手可热的游戏大厂史克威尔(Square)执着于打造“电影级视听”的游戏,旗下的王牌 RPG 最终幻想成为最典型的范例,甚至出了电影。 现在看来画面不算出众,但在当时(2001)是艳惊四座的。 而另一派,例如史克威尔的宿敌艾尼克斯 Enix(后来他们在一起了,终成眷属),以及史克威尔的前恩主任天堂,则认为这是对游戏二字离经叛道的亵渎。从此日本游戏界诞生了两大流派:画面派和游戏性派。由于当时的日本业界就等于世界游戏行业的同义词,所以这次纷争几乎奠定了未来游戏行业两种不同的制作思路。 当时的争论可能今天看来有点可笑,因为不到 10 年的时间,日本就从业界霸主的宝座跌落,对欧美工业化管线制作拱手相让了。毕竟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视听效果总是在加速提高的。但类似的思路成为了日后游戏制作人们的必修课题:即在优先性能和优先视觉效果上的取舍问题。前者有著名的魔兽世界,后者有著名的孤岛危机(又名显卡危机)。两者兼备的有老滚 5 之流。也有那食古不化的任天堂,坚持一定要游戏性优先,绝不考虑视觉提升的顽固派,但是居然还在 2006 年以糙得不行的积木人儿逆袭了全球。 WII 的出现拓宽了游戏行业的市场,无数欧美玩家惨遭“飞行道具”的手柄荼毒。 到了今天,游戏行业已经不再会幼稚地争论“什么才是真正的游戏”,而是既会接受《艾伦韦克》这样的互动电影式的游戏,也会接受《GTA》这样啥都能干的游戏,即使是《泰拉瑞亚》这种复古的游戏类型,今天也依然也有大量的拥趸。 反过来,在与电影接近的舞台剧里,已经出现了富有创意的参与式作品。在美国已经有一台极具创意的舞台剧 sleep no more,不再区分舞台和观众席,而是布置一个数层楼的旅馆,演员在每层楼都实时地同步演出,观众戴着面具像幽灵一样站在舞台之上,你可以停在大厅里看女主角和男主角发生争吵;也可以跑到楼上,看到女配角正在与管家偷情;当你跑到地下室的时候,又会看到旅店老板正在策划一场阴谋。一切表演都在即时进行,而观众也完全没可能一次看完所有的剧情。这个除了互动,可以说已经打破了很多戏剧的界限。我相信类似的创新还会越来越多。毕竟,唯一能限制文艺范儿的只有人类的想象力不是吗?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