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无法和亲密关系的人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Tfifthe,公众号:假装思考 人与人之间总是需要距离的。(这大概是句废话吧) 对于所有的关系,为了增加彼此的亲密程度,我们会主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一些情绪,态度,观念,感受,站台上的人们会聊天气,可饭桌上的人还是要聊聊人生。在心理学上,我们又把这个过程叫做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社会心理学上又可以包含于社会渗透(social penetration)。 因为通过这种与别人分享信息的方式,我们就有机会获得对方的反应,当彼此感到对方的理解,相信,认同,关心时,关系才会进一步深入。研究证实,自我暴露的程度往往和喜爱、依赖的情感密切相关,自我暴露是喜爱和依赖的关键因素,而越喜爱越依赖也会增加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 但这种信息的自我表达也会带来风险,因为这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这种表达。如果别人对此的反应不是关心而是冷漠,不是理解而是误解,不是认同而是贬低,这种自我表达就会受挫。心理学家 Derlega 曾经总结出一些自我暴露可能带来的风险: 1.冷淡:我们发现对方对我们的自我暴露无动于衷,根本没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我们; 2.排斥:自我信息的表达招来对方的厌恶; 3.控制感的丧失:有人会利用我们的信息去控制我们。比如,我害怕蟑螂,有的人可能就会利用这一点来控制我; 不相信对方可以接受自己,也不觉得自己可以被接受,而伤害最大的往往来自于我们自认为的亲密对象,所以有些人宁可对陌生人吐露心声,也不愿意对身边的人言说半句,恰恰就是因为陌生人既可以提供一个宣泄的出口,又不用小心提防暴露带来的风险。 希望倾诉和保护自己总有一个平衡存在,我们经常做的是,控制自己暴露的信息,控制别人对我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我们觉得安全的时候才会分享我们愿意展露的那个自己。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