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ilia,微信:mengmaclassroom 此前曾经写过一篇孩子偷钱怎么办的文章小孩偷拿家长的钱应如何教育? - Cecilia 的回答,里面提到了处理孩子偷钱的第一步是了解孩子“坏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其实,家长可以从很多方面避免自己家的娃成为熊孩子,第一步是了解“熊孩子”为什么“熊”。 陈禾老师在微博里常常说,爸妈需要平等、轻松、自由地和孩子沟通交流,那么,怎样才能与孩子有效沟通呢?以下是美国著名儿童问题治疗师 Jenn Berman 根据理论和自己养育两个孩子的经验,给出的十条建议,部分内容为萌妈自己编写: 真正倾听孩子的声音。用和孩子平等的身体语言(俯下身,平视孩子),关掉电脑电视手机,用心倾听孩子的话,并透过孩子的只言片语来了解真正的需求。 尊重孩子的感情。倾听孩子的描述,并将孩子你的理解表达出来:孩子是通过成人的反馈来了解感情和自己行为正确与否的。如果一个孩子的感情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正常释放,就能更好地成长。 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孩子总是希望取得父母的认可的,即使有时候他们表现得好像专门和你作对,你也一定要明白这不是他们的本意。例如有时孩子不断说脏话,其实是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回应:他们会认为如果不说脏话,你就不会第一时间跑到他们身边去。 让孩子感到自己被了解。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了解、关心和重视,他们就会更主动地学习、与人合作和关爱他人。大喊大叫、羞辱、伤害或者命令的方法,只能适得其反。 避免争夺控制权。越是试图控制孩子,越有可能与孩子发生争执。虽然不主张让孩子来制定规则,但建议父母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语言让孩子一起来做事,而不是抵制你。孩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渴望帮助和取悦爸妈,作为父母应该满足孩子这种需求,并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 建立明确一致的行为准则。尊重孩子绝不是值没有任何规则,相反,孩子是需要规则和限制的。在表达的时候,务必确定你能清楚地向孩子表达这些规则和限制的意义,不要进行空洞的威胁:孩子们往往在不断观察父母是否真的会监督他们按规矩行事。 言传身教。礼貌言行是逐步形成的,这需要孩子能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只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潜移默化。 认识到你所使用的语言的力量。父母必须谨慎措辞,尤其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就事论事地叙述你的看法和期望,而不是打骂、不雅昵称、不恰当的褒奖或者盖棺定论的判断。 给孩子留出过渡的时间。孩子有自己的活动节奏,并且比成人的节奏慢得多。因此,如果希望孩子进行下一项活动,需要提前告知他,耐心地提醒几次,并且可以使用一些固定的程序。例如要把孩子从游乐园带走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你们编的“再见歌”,从而帮助孩子实现心理上的过渡。 恰当地对孩子说“不”。不纵容孩子的重要法则之一,就是学会对孩子说“不”。但是,需要以恰当地方式说“不”。你可以告诉孩子,他还能做什么;试着告诉他不希望他这么做的原因;分散注意力;给出另一种替代方案;提供两个你能接受的选择;阐明规则;推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幽默地化解孩子的问题;认可隐藏在孩子未被满足的请求下真实的愿望。 ---- 3 月 18 日更新 ---- 从 18 个月起到 3 岁,由于孩子正在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该阶段容易变得固执和爱发脾气时。此时,如果父母或者家中的老人放任或者宠溺孩子,将问题的主导权完全交给孩子,容易让他成为传说中的“熊孩子”:既没有建立内在的道德约束(本质是一系列社会行为准则),父母的管教和社会的规定也无法约束他,这样的孩子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会一味地我行我素。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强调要让孩子建立起道德观念和内在约束,避免失控的行为所导致的恶果。 实际上,尽管孩子拥有了控制权,但他的内心其实更加缺乏安全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爸妈原本是他的天和地,是无所不能的。然而,他却发现,原来自己才是可以做主的人,爸妈只会顺从自己。这样的父母无法给孩子安全感,也难以赢得孩子的真心信任爸妈,最终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乃至行为失控。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建立起道德感呢?答案很简单:明确规则、及时反馈、奖罚分明、解释规则。 明确规则。规则必须清晰、明确,且全家都共同遵守。 及时反馈。不要为了几天前的错误惩罚孩子,或者几周以前的成就表扬孩子,会失去最佳时期:在奖罚之前,孩子就可能继续为所欲为或者退步了。 奖罚分明:表扬孩子的行为和努力(而不是天分),同时进行令孩子有安全的惩罚。如果惩罚是直接暴打,很可能让孩子感到恐惧和害怕,从而用说谎等行为逃避惩罚,而非矫正不当的行为。 解释规则。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受到奖罚,再次明确和解释规则,会让孩子对这些准则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并且内化孩子的道德感。如果没有忍住脾气,打了孩子(虽然很不愿意这样说,但是确实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也要在之后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打,并且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没有熊父母,很难有熊孩子。父母必须和孩子遵循同样的社会准则。有一个小品,是一名女子被批评以后跺着脚跳,并叫嚷着:“谁说我情绪化了?!我哪里情绪化了?!”看到这里,大家都会笑:你这样还不叫情绪化吗?实际上,有时候这正是我们自己的写照: 一边打孩子,一边喊:“谁让你打人了?不许打人!” 一边骂孩子,一边喊:“不许骂人!谁教你骂人的?” 一边发脾气,一边喊:“你脾气大是不是?翅膀硬了是不是?” 这样的“教育”能真正起到作用吗?什么是“教育”?我之前在如何对待偷钱的孩子回答中说过,教育是以身作则、春风化雨的引导。用更直白的话来说,我认为,教育并不是父母对孩子单方面的期望,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达到期望:如果你希望孩子不发脾气,那首先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因为孩子总是在模仿你,甚至超越你。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