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Cherry,WSET 4,猎奇经历一大堆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微信搜我:purewinefood) 两年前我大四(瞬间暴露了年龄.....),做了人生第一份兼职工作,就在学校附近一家极负盛名的 Wine Store,地方很小,毫无装修,但是酒的种类繁多,算是 boutique 精品酒店。 这家店的位置在温哥华最好的区之一,客人基本是白人,但是有看起来就大富大贵的,也有看起来就生活拮据的;有成功商人,有家庭主妇,有耄耋老人,有建筑工人,甚至还遇到过我的两位教授。做为服务至上的私人酒店,我们经常会与客人攀谈很久,甚至会为附近的住户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葡萄酒,烈酒和啤酒是白人的日常饮品,而不是奢侈品。就跟我们吃羊肉串时喝青岛,磕花生米时喝二锅头一样。 据我的观察,不管是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年龄,白人基本只会购买$20-$40 之间的葡萄酒用于家庭餐(加拿大的酒被政府征收黑心钱所以比其他国家贵很多,$20 的酒在美国也就$10),或者普通款烈酒日常饮用和开 party,要么就是半打啤酒回家就着爆米花看电视。 有个 80 岁 + 老奶奶让我给她送货上门一瓶 Ballantine's, 去她家之后发现她独居一人,连走路都走不了,驾着轮椅慢悠悠的来开门。后来听同事说,这个老奶奶每周都要他们送货上门一瓶低价威士忌,每天都要来两杯。 我的教授是一位看起来就很有知识的女性,是我们院的院长,老公也是我们学校的知名教授,据说他们的房子价值差不多 800 万加币。她选择的是一瓶$20 出头的意大利起泡酒,因为那天天气很好,想回家吹着小风和老公聊聊天喝喝酒。 隔壁工地有个建筑工人,每隔两天会来这里买一打啤酒,说是带去工地跟同事一起喝。中间有过两周没来,第三周的时候手上包着纱布重新出现。原来前段时间他在工地上打桩,手受伤了,现在刚好一些,就继续跑来买啤酒。 有一位很美丽的家庭主妇跟我聊家里的孩子是多闹心,老公做生意太忙了也不回家。一回头看见冰箱里有一瓶叫 Mad Housewife(疯狂主妇)的白葡萄酒,$20,激动的说“不就是我吗!”瞬间买下,放进刚买好的菜的袋子里开心的走了。 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莫过于 party 神器平价伏特加和朗姆酒了。经常在大晚上十点多快关门的时候,冲进来一群白人小呆逼,大喊:Smirnoff 来一发!继续回宿舍开 party! 有一个走路摇摇晃晃的老爷爷每隔一周就会来采购一次葡萄酒,他告诉我,这酒是他和儿子每天晚上聊天时的必备物品。他所购买的酒包装很特殊,是一个纸盒子包着一个塑料(?)袋子,外加一个水龙头,打开以后可以直接把酒接到杯子里。这种酒一般价格不高。 至于为什么会招我这么一个当时屁都不懂的中国女孩来招待白人,原因只有一个:提高销售额的最佳途径就是接待中国客人,所以这家店很聪明,永远保留一名会说中文的员工。 店里有个橱子里放的全是$1500+ 的好酒,白人基本都是扫一眼就吓跑了。曾经有个白人大叔跑去看了看,跟我说:啧啧,$2000 的酒,真的有人买吗,太贵了吧谁能买得起。殊不知刚刚才有个中国大叔抱了两瓶走,深藏功与名。还有个爷爷级的指了指橱子里的几瓶酒,说,小姑娘,这些全要了么么哒。 虽然我时常会给同胞们争取很多折扣,经理依然常常热泪盈眶地看着我,拉着我的手说:有你真好! 我认为导致这样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文化。 葡萄酒威士忌啊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但对外国人来说就跟二锅头一样。加拿大的二锅头卖价为超过$20,老外看见都以为是什么高端货,殊不知!而对于接触葡萄酒时间并不长的中国,还是有一些将葡萄酒高端化奢侈品化的趋势,认为只有拉菲这些才是葡萄酒真正的奥义。 当我们把葡萄酒威士忌这些酒类看做日常消费品,,让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许能从中获得更多更广的乐趣。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