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对艺术作品看法如此不同?应该怎样去欣赏艺术名作? 张小玉,微信公号:一直爱艺术和你的张小玉。 我的观点是,懂的和联想的越多,艺术越有乐趣。 对于艺术作品,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是一种态度,最怕的是没有感觉。就像我们一群人出去玩,有的人看到绿水青山和抬头望见的小花都会觉得好美哦生发些许感慨,有的人就会看山是山看水还是那水。通常,我们都会觉得,前者好像更有情趣一些。 欣赏艺术作品也是这样,一首曲子你可以听懂它的结构之美旋律节奏之美,或者可以联想到很多令你感触的人和事。一幅画可以看懂它的构图色彩之美风格流派之美,或者可以触及你的很多其它知识点,那这幅作品就变得相当有趣了。 咱们以一幅梵高的作品《星空》为例,看看可以有哪些联想。 1.看到这幅画你会觉得它很明亮,它为什么显得明亮呢?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色彩中的“补色”使用问题。为了简单理解,我们来看个基础色板,对角的颜色就是互为补色——(见下图) 所以,可以看出,梵高的《星空》中大量使用的蓝色和橙色,就互为一对补色。 然后你就可以联想,补色在生活中其实也很常见呀,比如你长时间盯着一块红布,当把红布拿走,你的眼前会存在一个颜色的滞后,但它不再是红色了,而是青绿色。 或者你可以长时间对着黄色的太阳看,之后再转开眼睛,眼前基本就是一片蓝色笼罩了,这样的经验大家应该都有。在这里,红色和绿色互为补色,黄色和蓝色互为补色。 而补色的作用在哪里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明亮度,这也是整体画作明亮的原因喽。所以,补色原理也适用我们平时的穿衣打扮,整体明亮的衣着可以提升我们的精气神,如果你非要用黑色配深蓝色、紫色配深蓝色、紫色配墨绿色,褐色配深蓝色配墨绿色,呈现的效果就会非常的黯淡甚至脏脏的。 你看,这就是第一个联想:看到画面明亮——补色——补色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整体上看去,这幅图明亮而绚烂,但是往细节上看去,左侧那团棕色柏树样式的火焰,读出的是一丝恐怖的气息。为什么会这样呢? 它的整体造型如火焰般向上升腾,给人一种高耸入星空之感。在艺术样式中,以黯淡和高耸的面貌示人的,便是哥特风。 哥特,是发源于中世纪的一种艺术形式。哥特一词是日耳曼语衍生而来的,在中世纪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在建筑和美术等方面,代表性的哥特大教堂为德国科隆大教堂,它高耸入云的顶尖也隐喻着彼岸世界的飘渺和上帝至高的权威,给人一种压抑感和肃穆感。 发展至今,哥特艺术更多体现在音乐领域,而且带上了颓废、冰冷和恐怖的气息。比如两支著名哥特乐队 Bauhaus 和 Christian Death,看看下图它们的造型就大概能体会哥特风格了。(见下图) 这时候如果你还看过《小时代》,那还可以继续联想,宫洺先生在雪中打的那把大黑伞有一个骷髅头的标志,这个牌子就是亚历山大麦昆,哥特风格。 你看,第二个联想:看到那个火焰状的细节——哥特艺术——哥特教堂、音乐——小时代。 3.天文爱好者你们的点来了:梵高星云的画法当时争议很大,认为根本不是天空的样子。一百年后,科学让人们的观点有了变化。 在梵高作画的一百年后,NASA用现代科学手段探索了宇宙,《星空》中的星云和太空实景非常相似,(见下图)而且也有摄影人用相机拍下了真正星空的样子,(见下图)可以说和画作中的星空非常一致。 你看,这就是第三个联想:一百年前的画——一百年后的科学 最后,再来几个周边吧,感受一下懂的越多越有意思。 1.伍迪艾伦,被称为当代美国知识分子导演,他喜欢拍摄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的电影,片子中常带有知识分子的思索与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午夜巴黎》便是他反思一代文艺浪潮的经典作品,而海报画面,正是梵高《星空》的变形。这是导演对一代艺术大师的致敬。(见下图) 2.梵高爱喝苦艾酒,这种酒在欧洲一度被禁,因为它有致幻的作用,很多人拿它当做 DRUG 来饮用。而如今,一款非常著名的苦艾酒 absinthe 的酒瓶上,印着的就是梵高的自画像。(见下图) 梵高说,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 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死去。我理解的这句话,是说只要还有人欣赏着艺术作品、被它打动着,那艺术作品便永远不会消亡,艺术家也和他的作品一样活着。 当代人,依然以不同的方式纪念着、致敬着梵高这位大师。艺术不死。艺术永存。我们头顶有艺术之神。 好了,来到最后一段,如果你不认同我的观点,那么请看这里。 我们常常在艺术作品时有个误区,那就是总觉得一定要看“懂”才行。所以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想看的人不敢去看——总觉得不懂艺术史论、美学常识、作者生平的自己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其实没必要的,为什么就一定要看懂呢?连陶渊明都书都说自己“不求甚解”呢。 普通人看艺术品更多的种审美过程而非学术研究,在艺术品面前,感官的感受和情绪是最重要的,普通的欣赏者达到怡情悦性的程度即可,其次才到理论和思想的认识与深入。因此,看展最重要的不是能不能看懂,而是能不能激发出感受,能不能与作品产生一种神交。无感受、无交流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扔掉完全不必要的内心负担,去除装腔作势和妄自揣测去看艺术品吧!真诚点、自然点去感受艺术作品那种直击心灵的东西吧。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觉得美或者丑,感受到喜悦震撼或者厌恶反胃,这些都是自由的,这些都是你可以表达的。 艺术从来不是让你去懂,而是让你去感知。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