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感觉配不上自己的成就?这可能是一种冒充者综合症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3-3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21
    赞:
    46
    什么情况下会导致冒充者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

    [​IMG] discuss,Gender Studies | Literature

    [​IMG]

    我有一个非汉族的小学同学,当年他考上了北京的一所 985 大学。我问他考了多少分,他告诉我考了 XXX 分,然后补充了一句「这次发挥得很好,就算没有少数民族加分也能上」。我这才反应过来,他可以获得额外的少数民族加分。

    这就是冒充者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的一种表现。我的这位同学考上了 985 大学,但他「害怕」认可这个成绩,甚至宁愿和它保持距离。因为他害怕他的成功被其他人看作作弊、欺骗的结果,或者简单地被人理解为政策的受惠者而忽视了他努力的成分。这是他补充那句话的原因。这种「害怕」称作「不能内化成就」,认为自己「配不上」某一结果。

    所谓「内化」(internalize),是指对一系列价值观和准则(a set of values and norms)的接受(acceptance)。对这位同学而言,他不能把作为「少数民族」的自己考上 985 大学的成就内化为自己的成就。也就是说,在社会价值判断中,考上 985 大学是一种「成就」,但他不能把它接受为「自己的」——他害怕流言蜚语,害怕别人把他的成功归功于加分政策,他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多余的解释则是自我保护的体现。

    这也是我支持废除「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原因,废除这项政策不仅对汉族考生有利,对非汉族考生也有好处。他们受惠于这项政策的同时收获了对这项政策的担心和不信任,害怕自己的努力在社会反馈的话语中被剥夺、被取消。在中国语境下的社会话语建构里,非汉族被称作「少数民族」。在身份的重要标识「民族」之前,加上了「少数」的定语。在「汉族中心」的国族认同建构中,「少数民族」这个词都是值得质疑的。

    [​IMG]

    放眼全世界,容易产生冒充者综合症的还有其他「少数族裔」,比如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在很多表现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生活的电影中,一些黑人在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颁布后反而更加害怕融入白人社会,因为他们害怕白人认为他们是靠平权法案这个外部因素而非自身的努力获得的工作机会。后来,不少美国黑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但是他们的担心并未消除,因为他们成为少数族裔中「与众不同」的人。

    「少数族裔」在主流社会中的形象是没有棱角的、均质化、边缘化的,少数族裔的个体常无意识地把主流社会对自己的偏见施加给自己。对比我那位同学的例子——主流社会持有这样一种或多或少的偏见(或对事实的放大),即「少数民族很难考上一所好大学」,这个偏见附带了一则补充说明「考上了也靠加分」。当然绝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但少数族裔会因此变得敏感,那位同学也自然而然地把它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拒绝了自己。

    在真正男女平等只是幻景的时代,女性,尤其是精英阶层的女性更容易产生冒充者综合症。在这个社会里,女性被视为男性的「他者」存在着;同样的「他者」理论适用于「少数族裔」之于「多数族裔」,「少数派」之于「主流」。有男性会怀疑身处高位的女性并非真的和我一样优秀,反而会认为她们会像对「自家男人」一样对待她们的上司——揣测老板的喜好并尽量迎合、性诱惑、性贿赂等等。

    [​IMG]

    女性努力地成为了精英,但她们害怕别人这样看她。她们为了证明自己会变得更努力,她们的努力又回换来更高的回报,她们便会更加担心自己的处境,冒充者综合症也越明显。严格地说,冒充者综合症并不是「心理疾病」,但它会带来旁的一些症状,比如内分泌失调、失眠、偏头痛等健康问题。女性会不自主地站在男性地角度考虑自己的女性角色和女性身份,她们并不真地愿意这样,这是男女不平等最隐性、最恶劣的影响,是男权社会最秘密、最强势的压迫性权力。

    2013 年 6 月 15 日的《每日新闻》上,有一则关于艾玛·沃森的新闻。她说她在出演《哈利波特》之后「患上」了冒充者综合症,她感觉自己是个骗子。似乎,她就「不应该」因此成名。前几个月,艾玛·沃森在联合国做的女权主义演讲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从她的演讲中,我们能看到她对这种「恶权力」的意识和担心。

    在那次演讲后,有激进的男权主义组织威胁爆料艾玛·沃森的裸照。这件事侧面反映出性别不平等社会的逻辑。他们认为,艾玛·沃森的成功具有瑕疵和欺骗性。裸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意味着掌握了艾玛·沃森通往成功之路上存在的不诚实证据。在这里不展开这种粗糙的逻辑的内在关系,我相信熟悉当下中国网络评论环境的人不会陌生。

    [​IMG]

    综上所述,冒充者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种「自贬」的心理现象。取得巨大成绩的少数族裔和女性更容易染上冒充者综合症,他们有一些社会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层面上的共性。从这些知识出发,我们甚至能获得一些反思意识形态、改良社会结构和政治政策的着手点。

    我找到一些临床心理学论文的调查案例,其中提到一些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和获得终身教职的教授身上也出现了冒充者综合症。但我不是学临床心理学的,所以只在这儿抛砖引玉。如果有专业人士可以对类似案例做出分析,会增加该问题讨论的宽度。想必,临床心理学还可以从个人出发提供「治疗」这一症状的知识。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