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社会彻底抛弃用手书写,最突出的连带效应会是什么? 我擦,心理语言学苦逼博士在读生 刚好读过一点 Dehaene 的相关文章,怒答一下。 看到前面的大家都是从社会文化方面回答的,作为一个心理语言学研究待从业人员,我试着用我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来回答一下,可能和大家的回答不在一条线上... Dehaene 的文章我并没有系统的全部读过,不过我总觉得他(至少)有种先天派的倾向。他和他的老婆的实验室向来(主观评价)是以给刚出生几天的宝宝扫核磁而闻(chou)名(ming)天(zhao)下(zhu)的。为什么拿新生儿呢?因为新生儿是能利用的,接受后天语言输入最少的被试,可以看一下一个准白板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他们发现新生儿对于 Speech 和 non-speech(scrambled speech)有不同的脑反应,而且已经有一定的偏侧化。小宝宝一生下来就知道该追着 human speech 听,看起来像是人类先天就能分辨 Speech 和非 Speech,但我记得他们貌似没有说的那么绝对。因为他们基友在那前后(貌似是前),发现猴子(Tamarin Cotton Top Monkey)都能够只(presumably)通过韵律信息来区分不同的人类语言。虽然婴儿在肚子里的时候听不太清外面的动静,但是低频的韵律信息还是有可能穿过子宫被婴儿听到并且影响它的大脑组织的。所以新生儿的偏好不一定就说明了人具有先天的 language/speech-specific 的系统。 虽然先天和后天之争还没有最后的定论。由于笔者身在一个前行为主义小本营之一,并且现在系里面的老师们全都是强调后天学习而不支持先天语言特异加工机制的,所以总能听到两派吵架的声音。后天派的攻击主要是试图证明先天派认为一生下来就有的很多知识其实是由后天习得而来的。因此,当 Dehaene 说写字时会激活一条独一无二的回路时,我们不应该直接认为这样的回路是生来就有的,专门加工写字功能的。对于文字识别区,所谓 VWFA 的讨论已经持续好久了。一派认为这就是先天的专门识别文字用的(类似的观点见面孔识别区 FFA 的讨论),另一派认为这是因为文字作为一种视觉输入大量长期的为人接触,所谓的 VWFA 是后天形成的加工这种常见 pattern 的,是后天的,受输入影响的。换句话说,这个区域不用来加工文字也有可能干别的去。毕竟文字出现才几千年,进化上来不来得及产生个专门负责文字加工的区域还不好说。 如果承认对文字的加工是后天输入训练的结果,虽然不用手写字了自然就不会有这条回路产生,但是一旦手写字重新成为成长的必修课,这条回路还是能够通过后天的输入而建立。因此从人脑的发展来说,这并不是 disastrous 的事情,不会因此在短时间内产生翻天覆地的脑组织架构的变化。 答完之后发现貌似有些跑题。但我的 point 是,尽管我认为不使用手写字会造成一系列社会文化上的连锁效应,但是不会对人脑发展本身有直接的影响。当然不再使用文字可能会对更高级的神经活动比如审美等等有着潜在的连锁影响,但其变化过程不是不可逆的,因为变化的是输入而不是硬件。所以以扫 baby 叔叔的研究为出发点来提出这个问题或许不是完全合适的。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