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华人科学家重新发明了铝电池,工作非常漂亮(多图)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4-1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29
    赞:
    46
    如何看待近日《自然》刊登戴宏杰教授在铝电池上的工作?

    [​IMG] 弗雷刘,锂电/储能工程师 THU材料

    我再自己补充一点吧。

    1、这个成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 40Wh/kg,可以和铅酸、镍氢电池相比,然后功率密度高,有 3000W/kg,可以达到超级电容的等级,同意它会冲击超级电容的观点,从账面数据看,性能上几乎已经超越了。

    在寿命、安全性、柔性上这种电池也有突出的表现,向很多特种电池应用场合,比如柔性等方面,应该是会很有前途的。

    不过这个数值比起现在的锂离子电池的 120-220Wh/kg 的能量密度要差很多,如果单纯从这一点考虑,这一代产品想能替代锂离子电池,尤其是取代电动汽车用的电池等,还为时尚早(以后的升级产品另说)。

    2、问题:该电池对比了使用了三种正极,石墨、热解石墨和 CVD 泡沫石墨。经过对比他们发现石墨膨胀严重,热解石墨稳定但是倍率不行,CVD 泡沫石墨则倍率和稳定性兼固。但是 CVD 法制备的材料成本还是偏高想大规模生产的话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说产业化的事略早了一点。不像现在很多电池材料生产的工艺,说的通俗点,那都是简单粗暴的工艺...

    [​IMG]

    使用的 CVD 泡沫石墨

    3、这个电池就没提过体积相关的参数。在我的概念中,像戴宏杰这样的大科学家肯定不会不关注体积能量密度,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这种电池使用的泡沫石墨的密度比较低(估计很低),导致整个电池体积能量密度很低。既然这个参数不好看,那就不要提了,皆大欢喜。

    4、挑了挑骨头,但是人家的工作还是非常厉害的,鲁教授和我基本是同龄人,做出了优秀的工作,向他们致敬。相信第一代的电池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假以时日,产业化有很大希望。

    5、对排名评论不感兴趣。

    6、此外,私以为这玩意比起那些纳米 X,XX 烯的东西实用化的前景强多了。

    [​IMG] 饶江宇,来学习的~

    话说湖南大学是我的本科母校啊~很骄傲…我个人看好铝电池之于钠电池…现在看的情况,发这类文章,通讯作者最牛逼。

    前面的作者大都说了实用价值,那么我这个还在实验室的说说文章的科研价值,其实几天前我就看到新闻报道了,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原文,这两天稍微看了下,谈一下自己浅薄的想法,权当抛砖引玉。

    据我了解,Al-ion battery(简称 AIB)最早是在 CC 上的 The rechargeable aluminum-ion battery (The rechargeable aluminum-ion battery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RSC Publishing)),然后研究的人也不是很多,关注的人应该也少吧(此文章之前的 AIB 我看了下)。毕竟 Na 电池的兴起和 Mg 电池的起步比 Al 离子电池要看上去容易出成果的多,不过这次之后,估计也会蜂拥而至了。

    先来谈谈 AIB 的困难,从小处说,AIB 的各种研究没有平台,相应的配套设备应该来说也是很缺的,更别说用什么电解液,隔膜,电极材料了,本文的电解液用的离子液体并不是创新,而是沿用的前文中的电解液(当然大家都说很贵了,不过作为科研是吧),其他的都是商业基本可以买到的材料,他的意义,个人觉得,比实验室用复杂的这样那样的合成要靠谱的多,当然作为产业化还是有一定的路要走。

    这篇文章牛么?你说发了 nature 牛不牛呢,在我看来,这是篇非常非常漂亮的工作,但是有多革命性,够不够刊发在 Nature,我觉得主要还是看他的通讯作者,不过简单说下这篇文章的亮点。这篇文章的发表解决了 Al 离子电池在研究中的很多尴尬的地方,对比一下我手头现有的几篇文献性能

    (1)The rechargeable aluminum-ion battery (CC)

    [​IMG]

    (2)Chloroaluminate-Doped Conducting Polymers as Positive Electrodes in Rechargeable Aluminum Batteries(JPCC)

    [​IMG]

    [​IMG]

    (3)Nature

    [​IMG]

    大体应该能够看出来高下了吧,无论放电电压平台(稳定在 2V 左右),循环次数(7500),电极材料稳定性方面(高倍率下几乎没有衰减,一般测试循环的稳定),相对廉价的材料(C 的各种变种),几乎都是质的提升。同时,针对说到的能量密度的问题,我想解释一下,这里的铝离子电池实际上还是一种半电池,并不是全电池这点,讨论能量密度的意义感觉不太大。毕竟,半电池的电压窗口测试不会太大,讨论这个还是要等到全电池做出来比较有意义,所以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来讲,这篇文章的厉害程度是跃进式的。其次,文章中找到了这样一种很牛的材料,应该也是做了一些努力地不是乱试,个人觉得是在结构上进行分析之后觉得可行,该材料的晶须的开放框架结构形成了一种所谓的“3D structure”,使 AlCl4- 能够很好很快的在其中穿梭。整篇文章从锂电池研究的角度上来说也是亮点纷呈啊,首先,软包吧基本是柔性的,然后高倍率放电,其内部结构是一种 3D 结构,各方面的性能放在锂电池中都是可以冲击 Nature 子刊的文章,更何况是全新的 AIB,当然如果能找到和这种石墨泡沫相符合的正极材料,我觉得 Nature 左右也不为过啊,当然,找到一种合适的正极材料也是锂电池正极材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生产的角度上来讲,这文章的意义并不是那么大,离子液体有多贵,离生产有多远看看其他答案就知道了;这种 CVD 泡沫石墨成本好像是很高的,还不如这几年等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成熟,不过可以预见马上就有石墨烯,碳管,碳类材料 + 金属氧化物的铝离子电池了。

    从安全实用的角度上来讲,铝和锂,大家想想也就知道了,我个人觉得安全这块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另一个大问题,如果真的能够突破,还是十分可观的。

    既然是都评价了作者我也稍微提两句,严谨的看,这篇文章和鲁教授的关系,真比不上新闻报道的作用大。

    [​IMG]

    [​IMG]

    Contributions

    M.-C.L., M.G., B.L. and Y.W.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M.-C.L. and H.D. conceived the idea for the project. B.L. prepared the graphitic foam. M.-C.L., M.G., B.L., Y.W., D.-Y.W., M.A. and M. Guan performed electrochemical experiments. M.-C.L., C.C. and J.Y conducted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M.-C.L., M.G., B.L. and Y.W. performed ex situ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M.G., M.-C.L., B.L. and Y.W. performe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M.-C.L., M.G., B.L., Y.W., D.-Y.W., M.A., B.-J.H. and H.D. discussed the results, analysed the data and drafted the manuscript.

    可以看到,鲁老师的排位是第一作者中第三,且挂的单位也是斯坦福第一,湖大第二,但是有很多人说鲁老师没有贡献,说实话,这篇文章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性能,真心是因为找到了这样的一种泡沫石墨,你说这个贡献大不大,除了点子之外,鲁教授的贡献贯穿了整篇文章。不过,这篇文章最早是湖南大学的新闻编辑放出来的,由于某些关系,我还是打过一些交道的。这一类大概就是所谓的 X 队友吧,我真不信这个编辑是懂这篇文章的亮点的,这篇文章现在的舆论影响不仅对鲁老师不利,反而还有成为黑点的趋势,而且总有预感一定会被坑(好像被证实了,我是不是要匿名。。。),我也不相信这是鲁老师的本意,也许是母校宣扬心太心切了,反而有点弄巧成拙了吧,至少我们这边实验室的博士发 science 的时候,也没见学校这么大动静。我一个朋友说,这文章如果在国内,应该最多是子刊吧,细细想一想,也许值得深思(仅代表个人观点)。

    综上,从文章的角度上讲,这是一篇十分漂亮的工作,但从报道的角度上讲,这篇报道却也是国内新闻许多科技报道不懂装懂,天天想搞大新闻的典型。

    利益相关:锂电池研究新手,湖南大学校友。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