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上海影视业曾是神一样的存在,现在却远远不如北京了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4-2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为何上海影视行业远远不如北京,上海影视辉煌不再了?

    [​IMG] 陈兔虫,周游了世界的哲学逃兵 纪录片人

    【首发于如戏】

    碰巧和题目里提到的东西都有接触,不敢妄谈大政策,仅就个人经验感觉而言。题主问的散,我也就随便乱扯了。

    A. 先上经历,

    我上海念的哲学,后来大学周游完世界就铁了心要做纪录片,改变世界什么的。

    自学乱剪了个片子,碰运气进入了北京电影的核心圈子,做了些很有名的商业片。

    后来年少轻狂,全然想着做自己的纪录片,辞职,辗转了什么法国戏剧节,美加游轮哈佛之类的,最终回了上海,在一家同行业内第一的文化公司,负责当代艺术和世界一线奢侈品牌的片子。

    最后实在受不了尔虞我诈和自我阉割,就做独立纪录片人了,偶尔干些广告。

    B。 北京兴盛之氛围与成本

    就是在这么兜兜转转中,有了些想法。

    首先一个核心点,为什么做互联网创业都想要去硅谷,小型科技工业创业都要去浙江江苏,为什么开挖掘机要去蓝翔,学英语要去新东方。

    人生在世,做事,讲求的无非都是一个“氛围”二字。

    说是世界那么扁平了,你在哪儿做不一样?

    其实不然,哪怕互联网,那么低门槛的行业,也不代表它就是个可以允许或鼓励闭门造车的产业。国外早早有创客的理念,国内这十年也喷勃出无数天使、孵化器、创业园区。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天才大神,像以前那种拍脑门就能有个新发现的科技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能精通细分一个领域已经难的要死,更需求的是交叉、是跨界重组。简言之,要抱团。

    光是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讨论,不过只能被称为扯。只有和志同道合并且有真知灼见、甚至相关经验的人一起做事,随时随地迸发灵感,才有可成之机。我想如戏这些大佬经常的粉聚包括开办如戏本身也是基于类似的考量吧。

    何况是电影工业这样牵涉有大量实体,以及人脉的东西呢?

    我可以居住在上海、大理享受生活、远离雾霾,但我真要做什么事的时候,那么多演员经纪公司在北京,院线总部在北京,制作团队在北京。能扯淡的老板投资人官员也在北京。

    大佬们、制骗人们飞来飞去当然无所谓,但是还有那么多实打实的电影民工,成套的后期设备,大规模的工业链条,便宜的人工都聚集在一个地方。

    作为初出茅庐的嫩头青,不往那儿扎堆,从哪儿寻找机会。

    举个简单的例子,设备方面,像 red,arri alexa 这样的摄影器材,租赁的话,上海北京行价差不了太多,但加上各种配件小东西,甚至是车辆运输,至少也要差个 20%多吧。若是长期拍摄,依然为不容小觑的一笔成本。

    更可怕的是,普遍上海的人工费用比北京高 30-50%,我的感觉:一来是因为上海长期浸淫在广告制作的圈子里,和台湾、新加坡、法国等地的导演摄影师可谓相濡以沫,自然而然,看着人家的开价,看着大公司大手一挥不差钱,自己的报价当然也都上去了。二来,北京竞争太过激烈,设备公司、闲杂人等鳞次栉比,那势必会引发一些降价比拼。影视圈里,做灯光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来自河南“灯光村”的人,大多也聚集在北京,你要想在北京坐地起价,还真不现实。

    一个上海的灯光助理有时候都能拿到 600-1000 一天,是北京的 2 倍(报给客户的估计都是 3000 一天)。

    所以我之前和某大导在上海做一个一个多月的纪录片,他的制片宁愿多出点交通费用,请北京的人和设备,算下来也远比在上海请人便宜。

    广告周期短,客户不差钱,要有国际范儿(上海的这种门面工夫,什么说点英语,打扮得体,一向比北京强),也就算了。你说正常的做影视的投资商、制片方,会选择使用谁,投资谁,那作为被投资者,又会选择何处安生?

    当然这最后一点,我觉得正在慢慢改变,最直观的感受是,近来好几次谈事情,发现国际大公司效益变差,而社会整体环境对视频制作的理解力增强,包括以前那些不差钱的小公司,都变精明,杭州、南京等地的小工作室或者毕业生也陆续来到上海,上海的整体成本也正在下降。基本符合一个制造上海影视圈的战略导向。

    C。 复兴与人

    你要找宅男圣地,你不去秋叶原,却跑去银座;

    你要做牛郎,不去银座不去歌舞伎町,却跑去鹿儿岛?

    不是说银座不能做成二次元场所,而是因为这些地方长期的分野定位已经既定形成。要做改变不是不可以,但是必然有个强大的外因,包括政策,以及经济来推动重建。

    就像民国时期你要做电影没人会去北京,一样的道理。

    而在这个复兴的过程中,

    一来,要看你作为个人,是否等的起,

    二来,要碰运气,看看那些政绩,是否对当局者那么重要。多大程度上在办这件事。

    第三,就是这一方水土培育出来的人是否能担此重任,或以之为己任。

    说说水土与人。

    我几乎没见到几个上海的朋友喜欢北京的,主要也就是那几个因素。

    我倒也很难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北京。后来想想,去过这么多国家和城市,我最喜欢的还是纽约,正是因为,它集合了北京和上海的感觉,有华丽高大上的契约精神式的妆容,也有地下的错综复杂从地里长出来的果实。

    北京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正是后者,因为聚集了大批追梦者,哪怕大量的“梦”本身里自带着成名富贵的种子,也要比上海香港这些地方的直接追“物”来的有趣些,北京未必有上海香港纯粹,但是“梦”这种东西的好处是,至少可以在不断碎裂的过程中聚集起一帮扯淡的逼儿。

    那里是真的仿佛人可以吃泡面生长的土地,不笑贫,不笑娼。

    就拿我第一个老板来说,人家现在是中国第一金剪刀,然后今年马上要推出导演处女作了,有冯小刚陈国富为他站台。在我认识他的三年前,他自称还是有时候泡面榨菜都吃不上的民工少年(虽然我完全不信,吃泡菜哪可以长成他那种红烧肉一样的身材。)

    我记得印象中最深刻的话,就是他说,这个圈子里,80% 都是烂人,但只要有 20% 理想主义者,认真做事的人,就有希望。当时的工作室里就有好多好玩儿,富有理想,极有天赋并钻精一项的人。我是个工作狂,不爱回家,在公司抱着沾满狗毛的被子睡沙发,是我最喜欢的时光,不在乎拿多少钱,

    后遗症就是,以至于现在上海每每有人问起“麻烦你,该给你打多少钱”的时候,我都会头皮发麻,不知所措。

    在上海、香港、巴黎,没钱? 逗呢吧。所以想想,可能北京还真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谈起梦想,别人还不会觉得你是纯 sb 的地方吧。

    两相对比,两个地方的人的质感真的是不同的。

    上面说的,是我觉得北京这块土地能养出,或者说,能聚集起大批“理想”的缘故,肉麻点就是年轻人的创作的梦想吧,据我所知,大量网络 KOL、段子手、新晋编剧、年轻导演、戏剧人都在北京抱着团。

    但下面要说的,却同样是另一个业内大佬们常跟我吐槽的事,另一个共识。

    概括之:

    北京喝酒聊天扯逼天花乱坠,第二天啥都没有。

    上海喝茶合同冷漠一板一眼,第二天便有执行。

    早期或者说直到现在,打江山的时期,当然是北京那套行得通。你看现在的大佬制片人,哪个不是当年的制骗人,各种大忽悠,传奇故事空手套白狼第一桶金的一堆堆。有点像是早年的温州、台州这些江浙企业,穷则思变,什么都没有,所以什么都敢尝试,温州抱团,台州个人奋斗,终究打下一片天。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以及到将来,守江山可能就不再是这样的情形了,多少大佬自己都深深怨恨着,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前天晚上喝的烂醉如泥,把一个东西聊到似乎铁定赚他几个亿的地步,第二天早上一打电话,对方没醒,中午再打,昨天都不知道聊了点啥,这有难处,那有不好办的地方,就这么搁置下来了,然后变个水漂,晚上接个电话,又有个局。

    上海讲究实际利益,风险控制,举个不恰当的比方,美国 10 年可能都决定不了要不要造个机场,中国只要把章搞定,这个政绩我想要,分分钟给你造出来。但后续问题有的多了。

    有点这个感觉。

    正是西方贯彻下来的契约精神,风险把控,求稳妥,有点像香港金融的那套体系(当然上海比香港要好些,更自由随性一点),让上海错过不少机会的同时,也能把认准的东西完成,执行力还是很强的。

    这就和上海习惯擅长商业、拍广告一个道理,我不能像电影电视剧组那样有多一分的琢磨,我的每个镜头都有客户看着盯着,我要在这么两天里完成拍摄,没有加班,不能熬夜,不能违约,不要喝酒,就是这么简单。

    我偶遇过几个北京的导演,都搬到上海来生活了,普遍的说法是,1.这里生活更便利舒服。 2,在这里谈项目更精准明确。 3. 现在这交通,在哪里都一样。4. 这里可以少喝点酒。

    有点像是之前拍摄的几个大艺术家,人家在北京居住,宋庄带学生、画画,但就是会在大理生活创作,一群世界有名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喝白酒,遥想早年在画家村被警察驱赶的日子,甚是惬意。

    就这么个扁平并且信息化的世界,还是老话,真没什么不可以的。原话:“北京这种地方吵死了,官名利禄味道太重,整天还有记者杂志来打扰,根本没法创作。”

    上海也有不少电影公司,你看大荧幕上的,华谊、乐视什么的名字后面,还是会跟着好几家不同的出品公司的,有不少是上海打头的,不过都不显山不露水,让你以为啥都没有。这也是上海做事的一种习性:怕“枪打出头鸟”。

    制作、宣传什么的,肯定还是会拉到北京去,毕竟一个成熟的体系,上海最讲究风险控制了;

    但是拉投资,策划,满世界飞着找导演,买剧本,可是上海的电影公司们一直在做的事。他们也非常喜欢合拍这件事,尤其是和韩国、日本的知名导演,什么岩井俊二长期在上海近郊生活的事情,也都是可以从上海公司的小道消息里听到的。

    这些个执行力和大规划,我偶有听些内部消息,好像是要打造些什么,以前上海是投资复兴动漫产业,然后迪斯尼,然后往电影再走走。

    另外,有美国朋友帮着组建世界最顶级的电影学院,纽约大学 Tisch 和 南加大 USC 电影学院都已经准备把魔爪伸向上海了,还不只是那种什么圈钱的暑期课程,而是实打实的建造类似新加坡的那种上海分校。

    加上北京正在打造的影视卫星城,要把北电、电影制作圈子都移到通县去,想想还是很有趣的,

    不知道有生之年会不会看到类似 LA 好莱坞和 NY 独立电影那种分庭抗礼的局面在中国上演。

    D. 上海脉络

    聊完人,我们聊个脉络,这恐怕是个悲伤的话题。

    民国时期,上海的娱乐产业在世界前三,东方巴黎,仅次于好莱坞。不要说北京,就是香港、台湾、日本,也被甩个十万八千里。什么百乐门、跑马场不说,光是百代流传下来的那么五千多首音乐,就已经冠绝群雄了吧。

    现在来上海,可以去徐家汇公园里的百代旧址 - 小红楼看看,虽然当年盛极一时的厂房都已经拆光,小红楼现在也已被改作超高级西餐厅,但楼上那种小氛围,依然存在着。

    我那时拍政府宣传片,宣传机构都视此为一大挽尊之地。

    至于电影,那时上海的电影公司数量可能是世界第一吧。黄金年代时期,上海就有差不多 150 多家电影公司。啥明星,天一,联华,整个远东地区最大的三家,全部在上海。你就是算上如今中国井喷式的发展,有没有那么多大电影公司都不好说。阮玲玉,胡蝶,黎莉莉,太多名字了。

    后来,上海原来的这些资产阶级产物都逃去了香港,在那里发扬光大至今。

    然后全国各地各种电影制片厂星火燎原,上影厂也当仁不让很是强盛。

    其实你要说从解放之后就衰败不行了,我觉得还是有些冤枉,虽然普罗大众的确知道的也就是“谢晋”这一个名字。

    具体影片内容,飞鸟冰河兄已经讲了挺多了。

    “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戏剧片领域,N 多精彩的越剧电影,黄梅戏电影,都是上影的佳作,我至今还记得《莫愁》、《胭脂》、《小翠》、《五女拜寿》等一系列看过的上影佳作。剧情片也有《大桥下面》、《股疯》等不少精彩作品,上海电视剧方面也有《蓝屋》、《蛙女》、《围城》……说颓废真是太委屈上海影视行业了,在 90 年代以前,上海影视行业可以说是与北京各领风骚的,岭南派的影视则是 90 年代后崛起了一阵,凭借开放的早,意识领先,辉煌了几年。但中国影视行业,北京和上海基本是两大扛把子了。你的感受,不过是 90 年代后影视界转型,选择的路径不一造成的。北京依托人才和政策的优势,先走了一步,领先至今,上海相对显得就黯淡了”

    现在想想,当年的上译、上美、上海科教片都是怎么样神一样的存在,现在都风雨飘摇,散作离人泪,真是让人不禁唏嘘,这种时代的选择和无奈。

    自我审核其实一直就是上海的大问题,事实上,这种自我阉割要比北京更严重,至少我觉着那里做事,还是有一种顽主性质,啥都敢说,也都能扯,大不了我拍了,你们给我剪没了,谁知道会不会有漏网之鱼,再说,整个气质就摆在那儿,你能闻到扑鼻而来的嘲讽和调侃。

    上海则不然,至少就我接触的一些情况来看,对方剪刀手还没来,你就被自己人要求把自己剪成个没趣的老太婆。结果就有了一堆不痛不痒的作品。

    比如我做一个纪录片,90 年代中国当代艺术有个圆明园时期,就是一群艺术家被赶去圆明园,后来又被警察驱赶,各自分散,去了宋庄,去了国外,这个圈子里出了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大家。

    制作的公司想去国外得奖,却压根不想在片中提任何有关早期中国艺术家和中国的关系的话题,哪怕只是回过头来的一些感悟。更关注的是,艺术家被采访的时候有没有在吸烟,有的话要删掉。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90 年代以后大众真的能想起的上海的片子估计也就是那些合拍的《阮玲玉》《2046》之类的片子,和《宝莲灯》《我为歌狂》这样的动画了吧。市场经济大潮,集团化、产业化之后的上影集团,恐怕更多被人们知道的是,车墩影视基地,联合院线和皇冠假日酒店。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E.其他

    至于其他题主问到的东西,我觉得在我叙述的时代背景下,也就都大同小异不难理解了。针对着说几句。

    1、SMG?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感觉没有走出去的愿望,偏安一隅也过得挺滋润。不过近年来大投资综艺,因为再下去实在混的太难听了。

    但有几个频道还是很强的,东方卫视(毕竟要上星给全国看的,钱多),ICS(外语频道),纪实频道,第一财经(大把的热钱和全国采购)。还有东方购物赚钱神器。楼主觉得这个只退缩到江浙沪三地,有失偏颇。但我觉得都和电影没太大关系,所以姑且不提。

    话说其实综艺节目方面也可以看到上海的一种传统,就是学习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只买有保障的),从最早期请台湾、日本综艺的人,到现在各种投资买韩国(《花样姐姐》),欧洲版权(《Top Gear》)。

    灿星文化也是原来的上海电视台音乐频道的老大带着所有小弟出去追求理想,搞起来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达人秀》什么的。

    那剩下还有什么抄袭成性的《爱情公寓》,

    都可以算作上海精明和闯劲的当代结合。

    2、《小时代》《后会无期》某种程度上姑且算是,但我知道后会无期都是我北京的朋友剪辑后制宣传的,基本应该也和上海制作没什么关系。

    3、艺术类电影教学,上海还是偏戏剧和电视走向,比如上戏、上海大学、谢晋影视学院之类的;要么就是广告体系、视觉传达的,比如复旦那些,正儿八经电影教育的,好像确实没有突出明显的。反倒是杭州、南京那儿会有不少做艺术型的,大概是有美院的缘故吧。不过每年你要这么多影视类毕业生干嘛,我也真是理解不能。好多北电的跑来上海,然后成为了圈内的年轻广告导演,就是酱紫。

    不过我上文提到了,美国顶级电影学院都在进军上海,加上什么东方梦工厂,迪斯尼之类的环境,还有补充一个,当代艺术及拍卖行之前撤离北京,但好像也有说法是,正从香港转移或者繁衍到上海。戏剧圈在上海这几年有爆发的样子,广告更不要提了,酒吧里可以遇见各种外国广告狗,加上你也提到的政策扶植、租金减免,投资额度要求降低,总体来说,似乎是呈现一个厚积的状态中。

    4、最后话再说回来,现在也都快成了网络电影时代了,

    真分什么上海北京也没太大必要。就是两个基地,哪儿快,就去哪儿办了得了。说到底,比的还是人。

    复兴不复兴,在这个扁平化的时代,也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关于尊严的话题罢了。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