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对于食物而言,「正宗」的意义何在?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4-2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33
    赞:
    46
    [​IMG] 张佳玮,公众号: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食物论正宗,是一个相对古典的概念。

    在以前,很大程度上,正宗,意味着一种稳定的质量,以及,在有限条件下,对某种本地食材最优的处理。

    在大工业时代来临前,这两点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种质量保证。

    首先,饮食的求新求变甚至 fusion,得依靠各类冷藏技术和调味品的流动。现代大工业生产之前,食物是作坊手艺。因为水土、工序和配方的不同,质地有区别。在以前,大家还没来得及挑剔味道,而是“质地”。一个好店铺出产的食物,能工序稳定、保质保量、不掺假、水准稳定,就是一种成功。

    我们无锡人上一辈,只认苏州点心师傅。每个苏州师傅都比无锡师傅厉害吗?未必。但大家习惯觉得“苏州师傅做点心,手艺精细”。

    信远斋的酸梅汤,民国时就有名。为什么?唐鲁孙说了,熬得特别浓,绝不掺水。

    两益轩以前做鸭丝海蜇,必然是带皮烧鸭配海蜇皮。为了不砸招牌,就会一直这么做下去。

    类似于此。

    上一辈人习惯了吃正宗,是在一个食材流通较少、因地制宜、利用本乡本土资源、没有食物质量监控的时代,认招牌,认地方。所以那个时候吃正宗,就好比现在大家认品牌似的。

    然后,另一个概念。

    食物的口味,当然千差万别,当时许多老年间人,有一个理论。我听一位法国师傅、一位日本师傅和一位杭州师傅,说过细节不一样,但意思差不多的话:

    某一样食物,许多家店铺做了许久,大家都不笨,知道如何精益求精,所以做到后来,是有一些最基本法则的。就是说,假设虽然人口味多变,但有些最基本的需求。

    说来比较复杂,但食材是有一些基本原则的。比如,羊里脊不能下锅涮,太嫩,一涮就熟影响口感;比如,狮子头要粗切细斩;比如,用昆布和鲣节熬汤头很鲜——这些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但是适合大多数正常人口味的。我相信,世上当然也会有人觉得辣椒炒苹果、红烧橘子皮很好吃,但毕竟不会那么多吧?

    就是说,老店铺的老正宗,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基本可以代表这种潜台词:

    “以某一类风格,依靠做这类食物经验的大量总汇,做出在某类风格下(比如偏甜、偏辣等),对这些食材的最优处理,而且保持稳定产出”。

    这是时间和技术的总汇。未必适合每个人的口味,但一定有其价值就是。

    当然,我也明白,现代社会了,食材流通了,新食物在不断被发明。对于固执本乡口味的人而言,正宗并没有很大的意义,甚至可能拖后腿。因为许多正宗的店恰好会拒绝变通,而许多老店用的调味料较少,因陋就简,反而不妙。实际上,世上现在有各类在他乡进行过改良的食物。加州卷寿司最初产在洛杉矶。重庆本地没有鸡公煲的老店。天津饭是日本人编出来的。美国人吃的欢乐的左公鸡是彭长贵厨师的创造。美国人吃的披萨和意大利人完全不一样。20 世纪 40 年代,给南京官太太们做饭的川菜厨子,会被迫在回锅肉里加上豆腐干;法国人都会在西班牙海鲜饭 Paella 里擅自加鸡肉块;诸如此类。食物总是得因地制宜,而我们所期望的,“原汁原味的美食”,往往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的习惯。我们这里经常说个笑话:一个德国人爱吃土耳其旋转烤肉 kebab,总是嫌德国的改良烤肉不正宗;真去了伊斯坦布尔回来,一路大骂,一头扎进德国改良土耳其旋转烤肉店就不出来了。

    这种时候,提倡食物的正宗,更像是卖一种本乡土特色了。是差异化。

    最后,食材强调本土正宗,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肉类、蔬菜、水果、酒等,不同产区,的确不一样。有些东西可以依靠调味来弥补,但有些东西得依赖良好食材。这时候,正宗与否就有意义了。法国的布雷斯鸡、日本的四万十川海苔、我国不朽的郫县豆瓣酱。味道是可以调的,但调味的原材料本身要很对位才行。这时候,正宗作为质量标准,又有意义了。

    我打个比方。

    以前,化妆术不流行时,大家就说:镇上张家家教好,基因妙,出来的姑娘都美,娶亲一定要娶张家宗族出来的姑娘。

    后来,化妆啊、整容啊都很流行,张家姑娘还坚持朴素模样,这时候呢,张家姑娘作为美女被欣赏的意义不那么大了,大家喜欢,主要还是因为历史沿袭,以及相信张家教育姑娘水准源远流长,应该还有可取之处,跟别家就是不同。

    大致如此。

    [​IMG] 林珂

    1.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传统、正宗”。这是个伪概念。

    因为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随着商业、人口的迁移,料理是个不断融汇和演进的动态过程。许多你以为“传统、正宗”的菜,在当时可能是非常新奇,甚至离经叛道。

    例如:日本和牛很有名,但 200 年前农耕社会的日本人不吃牛肉,认为愧对神明的。直到美国大兵入驻后才开始吃牛。大蒜是汉代从欧洲引进的,川菜的辣椒 17 世纪才传入中国。意大利料理常用的番茄 400 年前意大利人也没见过。苏打粉刚发明的时候家庭主妇都吓坏了,不敢在烘焙中使用。

    即便你很坚持,并且固执地追求所谓”传统、正宗“的做法,食材也早就变了。敢问鸡还是以前的鸡种、饲养方式、肉质结构一样吗? 菜是化肥还是农家肥?

    2.至于“正宗、传统“ 的意义,往好处看,是坚持,在许多人偷工减料的情况下于细节上不妥协;往坏处看,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借口。

    ”唯有正确理解常规,才能超越常规“

    个人从不在意是否“传统”、“正宗”,只要好吃

    需求,是发明创造之母。

    传统的意义在于能从一道菜的料理方式中了解、推断出当时社会的饮食、人文、生活环境等等。

    例如;从客家菜反映出中原人民一路南迁过程中的生活状况。为了便于保存和携带食物,盐焗鸡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客家人迁徙路线大部分是山区,晴耕雨读,山上劳作体力消耗大要补充能量,自然会用猪油。劳动流汗要补充盐分,所以菜会比较咸,且味重的菜在重体力劳动后比较能刺激食欲。

    又如香料大部分产自东南亚热带地区,因为当地食物极容易腐败,香料一方面能掩盖不好的味道,另一方面能延缓腐败。

    另一方面,所谓传统,正宗,往往代表着当时历史环境的局限性(可能是交通不便、食材匮乏、烹饪技术不够发达等等)。

    举个例子,冰箱是非常近代的发明。过去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为了更长时间的保存食物,会腌渍、烟熏、晒干等等手法。某种程度来讲,都是在新鲜度上做出让步。

    又如牛肉丸其实是客家人发明的,但经过潮汕人技术改良之后才发扬光大。

    再举个例子,许多传统做茶的人,坚持用柴火烘焙,拒绝用机器,但恰恰机器反而能更精准、快速地调整和把控温度。柴火要降温相对容易,把篓子抬高一点即可,但要让柴火迅速升温比较困难。

    结论:传统、正宗只是个历史参照物,跟好不好吃没半毛钱关系。对料理人而言,更重要是有没有真正读懂食材,以现代能使用的最恰当的方式处理,呈现出精良食材原本。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