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改编电影捧红了那么多欧美漫画,日本漫画却仍然蹲在二次元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4-2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为什么由美漫改编的电影毫无违和感,而日漫改编电影看着会感觉很别扭?

    [​IMG] 知乎用户,good to know

    Scott Mccloud 的《understanding comics(理解漫画)》里面提到过 triangle of communication types,左边代表现实,右边代表语言 / 意义,顶部代表图形图画。

    [​IMG]

    顶端的多是抽象性的那种别人会问“是不是随手画几笔就千百万的艺术品或者这些个几何要表达什么意思”的作品,所以大部分漫画艺术都除于三角的偏下部。

    越往右越接近图标化和意义,越简单的也越代表普遍性,大部分全年龄国民漫画都处在这一角,比如《史高治》,《丁丁历险记》,《花生漫画(史努比)》等等这种越是简单的,读者越容易带入主观态度也越容易代表,我们用符号表情也是这个道理 -_- 三条线就可以表示人脸了。

    [​IMG]

    而三角往左代表写实,越是写实的作品越接近客观的表示作品内容与读者的界限。

    套入作品中,美式商业漫画经过 60 年代以 jack kirby 为首的创作者推动再到 8,90 年代麦克法兰为代表的 dynamic 风格的盛行越发偏向三角形的中下偏左(当然还得看具体作品,商业漫画里卡通风格的也大有人在),还有像欧洲的《蓝莓上尉》、《七海游侠柯多尔》、《雪国列车》,日本的《带子狼》等等都是约处在这个范围,这种偏向写实的距离感,既是读者对于不真实的客观认可正好与幻想类的真人电影相切合自然也就更容易真人化。

    日本战后到现在,很多主流作品依然在套用手冢治虫、水木茂那代人传承下来的“偏写实的背景 + 偏卡通的人物"这样的表达方式,同样遵循这种模式的欧美也有不少,比如《高卢英雄》,《兔子用心棒》,这样更能强调人物的代入感和背景的客观性,如果这类作品改编成真人电影,就会由卡通的代入感具有的“主观性”变成了真人的“客观性”,自然会有违和感。这里特别推荐下水木茂的《昭和 SHOWA》(我看的是第一部 1926-1939 的英文版,不确定日版原名叫什么)简直是卡通式的代入感 + 写实的距离感的典范!

    [​IMG]

    很多针对明显的日本漫画,比如要引起性共鸣的,会加入偏写实的局部特征,比如线条明显的腰身、夸张的腿部胸部线条等等,这些局部特征上能保留客观认可的距离感(不真实但是认可),但整体上还是保留了卡通或称为 Manga 的表现方式的“简化”,更容易得到人物(特别是投影的角色)的代入感。

    一些相对成熟创作者会尝试更宽广的创作空间,比如浦泽,而题材上,如爱情亲情题材的、历史题材的,辰巳嘉裕为代表的严肃“剧画”的,美国《鼠族》之后比较流行的自传体式的等等,也会在简单卡通的基础上揉合更写实(不同于上面针对向)的特征,居于真实与意义之间也同样有更多转换成其他媒体的弹性,比如《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IMG]

    上面唠叨的都是感受上的,也就是问题里所谓的“看着会觉得特别别扭”,如果具体到作品肯定还得涉及原作的累计和改编幅度啊,改编的的剧本和导演的水平差异啊等等,这就离漫画媒体本身有点远了。

    Eisner 的漫画理论里也提到了很多电影跟漫画空间上的差异,写不完,歇了。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