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哈利波特》原著对比起来,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是不是很失败的电影? 知乎用户,百无一用的文学硕士 答案很明确,不是 一部电影拍出来的第一要义不是为了给文艺青年或者是原著党装逼格,而是能否达到高票房 一、经济效益: 哈利波特整整 8 部电影,全球票房总和高达 77 亿元,平均每部 9 亿元以上,每一部上映的那一年都有希望争夺年度冠军,相比于每部 2 亿元的投资,这其中还不包括电影周边和 DVD 的收入,这个恐怖的利润让哈利波特的东家——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在 21 世纪前 10 年的好莱坞牢牢把握着霸主的地位,一直到 2011 年以后【漫威宇宙 超级英雄】的电影出现才终结了华纳的地位,接下来的十年,将是迪士尼和漫威霸占好莱坞的时代。 二、现实原因 为什么同样是小说改编,有的电影名垂青史,有的就成了烂片? 电影和小说不一样,小说的印刷成本,反馈机制和电影不同,小说写的烂,吃亏的是作者,顺便恶心一下读者;但是电影票房不高,会连坐受害很多人,上到制片公司高管和导演,下到跑龙套的小演员的个人前途;小说还可以再版修改补救,电影必须一次成功,票房高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至于原著党挑剔根本不算什么,难倒他们会给你买保险? 一部电影如果想要高票房,最好从【路人】身上赚钱,相对于影迷和书迷,哈迷,他们的要求更宽容,人数更多,更容易满足,一部只能打 60 分及格的电影就可以让他们觉得值回票价,物有所值并且主动帮你宣传 而影迷的阅片量及小众化,高要求,难伺候的特点注定了他们只能屈居“第二金主”的地位,况且,对于一个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大公司,你真的觉得他们会在乎【电影口碑】这种虚无缥缈东西? (2010 年国产片【钢的琴】在豆瓣打出 8.2 的高分,文艺青年掏心挖肺热泪盈眶纷纷高呼国产文艺片的复兴来了,结果一查票房才 400 万,其虚伪可见一斑) 更何况,人们看小说主要靠脑补,就可以拼凑出符合自己口味的形象,而电影的影像化只有一种风格选择,在审美受众上会偏向绝大多数人的平均审美水平,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价就是牺牲支线情节(皮皮鬼是哈利波特中惨遭删改的最大受害者,真的删得干干净净了)和进行止损修改,一个典型例子是: 原著里的赫敏,是一个头发像鸟窝一样,满脸雀斑,门牙外翻的 6 分女,哈利跟她在一起混了 7 年毫无心动的感觉,而金妮是有着一头火红头发美艳性感的校园女王,哈利只是看见她跟迪安约会就醋意大发 至于电影版的形象吗…… 这就是所谓的【6 分学霸女屌丝,寒窗苦读没人理】的赫敏 这就是所谓的【9 分白富美,裙下之臣不计其数】的金妮 你 TM 在逗我???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让金妮的演员去演赫敏,除非华纳公司脑抽了不想赚钱了,如果 100%还原七本书所有的细节和人物形象,最后的结果就是每部电影长达 4 小时,除了哈迷所有的观众都昏昏欲睡,路人观众不满,最大资金链断链,华纳陷入成本黑洞,由于片场过长导致排片减少,最终宣告破产。 所以,从一个路人的角度来看: 帅哥 + 美女 + 绚丽的魔法特效 + 惊心动魄的情节 + 精彩刺激的最终决战=掏钱去看吧 从哈迷的角度看: 丹尼尔又残了 + 艾玛好美 + 金妮好丑 + 为什么把这段删了 + 这段在书里不是这样的 + 马尔福好帅啊啊啊啊啊啊 + 斯内普大大好帅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狗爹好帅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TMD 什么 JB 玩意儿!!! 综上所述 人数拼不过路人群体,又不肯掏钱支持作品和剧组人员的劳动,也难怪制片公司不鸟原著党和书迷了 原著党唯一的利用价值是,在电影上映前帮助电影公司在路人中帮忙扩大电影的宣传力,至于电影本身照顾不照顾原著党,根本就不再考虑范围之内 三、艺术效果 华纳公司还有一个英明的决定就是让罗琳全程参与电影的剧本改编,虽然作者参与剧本制度好不好众说纷纭,但是就罗琳来说还是保质保量的,而罗琳定下的规矩是:全剧组必须启用英伦本土演员,从此腐国粉丝的新世界大门打开了,英伦半岛本来就很小,名演员就那么几个(不算新生代的抖森和二缺的话,他们刚好在哈波完结的时候红了),哈波系列演完以后以后在任何电影中我们都可以见到【熟人】了 2001 年当哈波系列要拍成电影的消息传出来后,大家都开始了疯狂的脑补,尤其对于老邓,大多数人脑补的形象是 这样的 这样的 实际上是这样的,不过理查德哈里斯的效果还不错 遗憾的是哈里斯老先生 2002 年仙逝了,换成了迈克尔甘本,于是就变成了 由此引发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月经贴:甘道夫和邓布利多是不是同一个人扮演的? 你说呢? 顺便扯一下,虽然哈波的整个阵容庞大,但是难免有漏网之鱼,说几位我比较心水的遗珠: 科林费斯:【国王的演讲】里的乔治六世,【傲慢与偏见】里史上最帅的达西先生,我觉得他温和的形象挺适合去演韦斯莱先生的 蒂姆罗斯:蒂姆当年是毛遂自荐去演斯内普的,可惜罗琳早就让斯殿的角色内定了,不过我觉得蒂姆常年跟昆汀混的那种 cult 劲挺适合去演小巴蒂或者是食死徒的 杰瑞米艾恩斯:没有我铁叔不幸福,我可是一直把他脑补成魔法部长斯克林杰的!可惜剧组居然请了比尔奈伊,加勒比海盗里的章鱼头啊! 裘德洛:当年可能还是偶像派,但是我真心觉得这货就应该去演【密室】里的吉德罗洛哈特啊!完美诠释【绣花枕头】的真正内涵! 哈利波特之后,好莱坞有纷纷跟风拍摄了【纳尼亚传奇】系列和【暮光之城】系列,但很明显观众不买账,现在很火的【饥饿游戏】严格来讲不算奇幻,更像是一部科幻风格的政治惊悚片 哈利波特的成功不仅在于遍布全球的原著党,还在于好莱坞大胆启用不同的导演来指导电影,让哈利波特电影呈现出多元的艺术效果,并没有因为基础的雄厚而放松电影的质量(大卫耶茨不算,这傻逼把整个系列毁了) 当初华纳找过斯皮尔伯格让他接受前两部哈利波特,老斯很装逼地拒绝了,理由是:“哈利波特是那种怎么拍都会成功的电影,愿意为哈利波特掏钱的人根本不在乎导演是谁”(这个预言在 07 年以后实现了,无论大卫耶茨这个傻逼把哈利波特拍得如何差劲,每一部票房都在 9 亿以上) 哈利波特 8 部电影总共启用了 4 位导演,分别是 1,克里斯 哥伦布(哈利波特第一二部导演,外强中干,沾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光,小赚一笔,但是从密室开始就频出纰漏,好在华纳高层明察秋毫,果断换人,至于这位仁兄的导演水平,建议大家去看一看【波西杰克逊系列】,质量简直呵呵呵呵呵……) 2,阿方索 卡隆(哈利波特第三部导演,不世之功臣) 3,迈克尔 纽维尔(哈利波特第四部导演,中规中矩,代表作【四个婚礼一个葬礼】【蒙娜丽莎的微笑】,但是第四部火焰杯由于本身情节极其出彩,对导演的要求反而不高,勉强完成任务) 4,大卫 耶茨(哈利波特五六七八部导演,毁人不倦,辣手摧花,原著杀手,导演中的极品草包,狗屎运好到令人发指,哈利波特演到第五部的时候已经进入惯性模式了,就是庸才拍也可以赚钱的境界了,结果刚好让这傻逼抢到头彩了) 我要说的人,是第三部的导演——阿方索卡隆 阿方索卡隆,今年刚刚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2004 年的时候,阿方索执导了哈利波特第三部【阿兹卡班的囚徒】,在这部电影中,卡隆抛弃了哥伦布在前两部里略显温情,童话的风格,转而使用了阴冷,粗糙的环境氛围, 对比一下,这是第一部的海报,整个的色调偏亮色,金黄色,很有童话里的奇幻感觉,而且还采用了高仿真的手绘海报形式,真是给人一种梦幻一样的质感 这是第三部的海报,很明显,整部海报充满了冷色,肃杀甚至还有点阴冷恐怖的气氛 而第三部里摄魂怪的形象想必当年吓坏了不少哈迷,这已经超出了【儿童奇幻文学】的范畴了,密室里的蛇怪也没那么恐怖啊!! 而且从第三部开始,哈利波特整个电影的色调开始向冷色调转变,前两部经常出现的金黄色色调很少出现在海报和镜头中,对比一下,同样是霍格沃茨在两部电影中的镜头表现 这是魔法石里的镜头,黑夜中,霍格沃茨的城堡在月光中巍峨高耸,仰视视角更加凸显出整个学校的宏伟,在点点烛光的闪烁中充满了只有魔幻电影的神奇,而我们也像小哈利一样用膜拜的视角在看霍格沃茨,虽然是夜晚,但整个构图都呈现出一种暖意,城堡里的烛光和小船上的烛光交相辉映 这是阿兹卡班里的镜头,你要是不说这是霍格沃茨我 TMD 还以为是监狱呢,这种配置,这种风格,跟阿兹卡班有啥两样?风萧萧兮易水寒,门口一群摄魂怪,这个镜头里摄魂怪占据着主体,霍格沃茨被压缩到画面中心,城堡里的烛光仿佛风中微火一样,随时可能熄灭,连绵的暴雨犹如一层厚重的幕布一样,更是传达出深层的让人窒息绝望 这种措手不及的风格转变导致很多人不适应,全球票房也是哈利波特所有系列里最低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卡隆拯救了整个系列,彻底跳出了【好莱坞第三部定律——一二高走,第三部跌停】,从伏地魔复活开始,哈利必须长大,而电影也必须往成人奇幻的风格转变了 综上,哈波系列,赚得了大钱,给世界奇幻电影提供了一种新模式,给全世界不计其数的孩子们,有童心的大人们带来了欢乐,让他们相信魔法,勇气,爱是真实存在的,哪里失败了? 彩蛋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翟文喆老师在人人网上曾经写出了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的论文,洋洋洒洒十万字,内容涉及欧洲文化史,经济史,法律史,而翟老师本人其实是一个电影党,只看过 8 部电影,压根没看过哈利波特原著,但是仅仅靠 8 部电影就可以挖掘出如此丰富的隐藏信息,我们不难想象如果翟老师在补一补原著能写出什么,也从侧面证明了哈波电影的强大与成功之处 原帖地址在此: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 而讽刺的是,这么一篇极好的学术文章,在人人的评论区里竟然成了原著党与电影党掐架的灌水区,没有人去注意文章本身的含金量,对此谁该惭愧呢?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