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震后学校会成为临时避难场所? 顾林生,危机管理/综合防灾/国际减灾与合作 首先,希望大家了解“临时避难场所”是什么。下面几幅照片是在日本神户“人与防灾未来中心”拍摄的,展示了避难安置点的典型状态。 可以看到,避难安置时期人们需要用最基本的物资来维持和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 以东京都新宿区小学为例。该小学作为避难场所,首先配备了相应的生活必须物资。 灾难发生时,小学的礼堂会成为临时避难安置点,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可以容纳较多人口。另外,在避难安置期间,学校的食堂、饮水设施、厕所、通讯 设备、医疗设施等,就可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学校作为临时避难场所,也是有历史渊源的。1923 年 9 月 1 日日本东京地区发生了 7.9 级的关东大地震,10.5 万人死亡,20 万户被烧毁。196 所小学中,有 117 所倒塌或被烧毁。因此,建筑的抗震和防火是灾后重建的重点。日本考察欧美国家后,规定建设“重建小学",作为避难场所,52 所重建小学与公园毗邻,钢筋混凝土,抗震阻燃。日本明治维新(1868 年)后,在全国社区建立小学,提倡政府于当地居民共建和维护学校。加上日本土地紧张,学校成为当地居民很亲切和习惯的公共活动的场所。 总而言之,由于多方面原因,自关东大地震后,安全、防灾、宽敞、方便的学校成为社区的避难场所。法律也逐渐有了相关规定,政府财政预算也有支持。学校与社区、家长在历次灾难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在共同维护学校作为场所避难的功能。 ————————————————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宝贝小心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