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部从心理学角度看,非常经典的电影? 陈卓,你的观察方式决定了你能得到的答案 看到这个问题,我仔细查阅了自己看过的近千部电影,选出其中与心理学角度最接近的几部,又精彩的,给大家列出来: 在回忆这些电影之前,我最先想起的三部电影,首推:爱德华大夫 (豆瓣) “希区柯克不愧为电影大师,用精神分析的梦理论支撑整个剧情,结构严谨扎实,结尾又让人惊叹,相当精彩的构思。放心看吧,这部电影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部我想到的是:撞车 (豆瓣) 第 78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许多人对这部电影颇有微词,认为它借着政治正确的东风登上了奥斯卡,也有人批评它匠气过重。不过我觉得: ”这部电影,将人与人之间的歧视行为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里的每一个人,即是受害者,又伤害了他人,每个人即是恶人,又是善人,但无论害与被害,善于不善,都在文化的大熔炉下变成非善非恶的人。警察、店主、锁匠、抢劫犯、医生各色人物都成了洛杉矶的种族问题的缩影,看完以后,真让人想说一句:这就是美国,这就是洛杉矶,一个流淌着多重文化血液的地方。 “ 这部电影,会让你看到赤裸裸的歧视行为,看到被不同文化浸染的人们如何在不理解中走向毁灭,又在相互理解中得到重生。 第三部:心灵捕手 (豆瓣) 在我心里,除了《返老还童》和《教父》系列的 Number three。用令人赞叹的角度,剖析了一个经历不幸的天才如何在周围人的鼓励中迷途知返的故事。这部电影对我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只因桑恩老师那段震撼人心的独白,和其中一句至理名言: “成功的含义不在于要取得什么, 而在于你从那个奋斗的起点走了多远。” 这部融合了励志、友谊、人道、爱情等多元因素的电影,会让你看到人性的卑微和浩瀚,让你懂得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如何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送一句话给那些挣扎在困境中的朋友一句话:“一次两次失败,哪怕是一百次失败,都不会让人变成一个坏的、不值得爱的或者无能的人。”所以,勇敢做你自己吧。 在这三部电影过后,是两部描写扭曲心灵的爱与恨的电影,是伟大的电影,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穆赫兰道 (豆瓣) 号称是史上最难解的电影。同样是关于梦的理论的电影,与前面通俗易懂且掷地有声的《爱德华医生》不同,这是一部难解的电影,因为它穿插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的运用。电影拍到这份儿上,我只能说这是冲着艺术去的,票房不好?那算什么....看不懂?咱高端~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豆瓣) 很难说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事实上大家普遍认为导演影射的是”平等“这一主题。一个身居他乡的由于性生活而与妻子离婚的悲惨男人,如何在回到自己家乡重振雄风,却又设计让妻子深陷囫囵。这让我想起心理培训时老师的话:性问题,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更多的心理上的问题。客居他乡在陌生文化中无所依存的男人,也丧失了身为男人的能力和尊严。而作者用这个事情映射平等...... “爱你,报复你,伤害你——让你痛苦、绝望;让你在痛苦、绝望的煎熬中依然爱我,让你打碎自尊低声下气;让你在低声下气中知道我多恨你,让你知道我多爱你。” 后面这几部,都涉及心理学的各个方面,排名不分先后: 1. 沉默的羔羊 (豆瓣):系列 应该算是心理类影片中名气最大的一部,而且连拍四部。老实讲,我并不喜欢第一部,可能由于年代的关系,太靠前了。与第二部汉尼拔 (豆瓣)相比,第二部中,汉尼拔医生切活人脑吃的经典镜头更让人回味无穷......第三部红龙 (豆瓣)就是一部废柴。我最喜欢第四部少年汉尼拔 (豆瓣),看巩俐东亚女人魅力自由挥洒,与汉尼拔魔鬼的诡异相印成趣,外在的美与内心的丑的剧烈冲突,汉尼拔医生的专业与杀人的无情,畅快淋漓.... 2. 一级恐惧 (豆瓣) 虽然封面上是这位帅气大叔,但真正让人惊叹的是诺顿扮演的假精神病患者。这部片子一反对精神分裂、多重人格题材的电影的故弄玄虚的刻板印象,站在了法庭的角度看另一种伪装的可能,算的上精彩。也对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做的往往是善行的一般式思维提出了挑战,如果是恶怎么办?如果我们无形中帮助了恶棍又如何? 3. 罗生门 (豆瓣) 黑泽明大师的经典作品,与他被奉为经典的《七武士》相比,由于本人审美能力有限,觉得此片不仅短小精悍,而且思维严密,浅显易懂又意义深刻。 这部电影从一件杀人案中不同当事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每个人由于动机不同,所给其他人描述事件的原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辣讽刺了人性中自我的偏向性。经典~ 4. 猫鼠游戏 (豆瓣) 小李子与汤姆汉克斯主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经典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主人公以成功的假扮泛美航空的飞行员、哈佛大学毕业的医生进而成为医院主管、又成为伯克利毕业的助理律师,后来改行制造假支票,其高超的伪装和骗术骗过了非常多的人,另政府机关的要员们束手无策。 我在知乎的回答:如何评价西班牙少年靠伪装身份出席各类高端政商会议? - 陈卓的回答,对这一问题做了很多探讨,有兴趣的看看。 5. 飞越疯人院 (豆瓣) 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内容就不赘述了,结尾相当震撼。当然除了结尾,就一切无感了。选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反映了上个世纪 60.70 年代以前,精神病院的一些现状。最近也在看这方面的书,觉得它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刻板印象,特别是护士和精神医生对精神病患的冷漠,对自己权威的维护,这样扭曲的关系,让人不敢深思。这也许就是罗森汉恩实验之所以震撼的原因吧,当然,也是他能够在《科学》上撰文的筹码。 6. 禁闭岛 (豆瓣)以及致命 ID (豆瓣) 之所以把这两部电影放到一起,是因为它们同属一个题材,同属将精神疾病“妖魔化”的电影,这两部电影的水平算是同类题材的翘楚。但是我不喜欢它们,我认为它们企图用精神分裂作为鳌头来娱乐大众,事实上它们做的很成功。这也是人们一直以来对心理学电影的刻板印象,所以我在此说一句——这是商业惊悚片。 当然,和这部电影同行的,还有那部我怎么看都不喜欢的搏击俱乐部 (豆瓣) 7. 记忆碎片 (豆瓣)以及未知死亡 (豆瓣) 第一部《记忆碎片》是诺兰的经典电影,相信不少人都已经看过,第二部《未知死亡》算是它的印度翻拍版。两部电影同样讲述一个由于记忆出现问题,只能留住几分钟记忆的人,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保留记忆,从而复仇的故事。当然,诺兰的《记忆碎片》在深度上可能更高一筹,不仅仅是因为它先拍,而是最后讽刺了人行为的荒诞。但《未知死亡》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塑造的一种为了爱人奋不顾身的硬汉形象,手法上借鉴《记忆碎片》的倒叙,但更像是插叙,节奏松紧适中,更适合和朋友娱乐着看。而且印度电影的那个梵音配乐啊,真让人震撼。 8. 荒野生存 (豆瓣) 可能有人奇怪为什么选择这部电影。因为它并没有涉及心理方面的专业内容,但我想说,它涉及了,而且涉及了很重要的部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作为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我们不免为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悲痛,但是我们同样要明白,单独的一个个体,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我想再次引述文化心理学方面的权威,Hazel Markus 的那句话:“当我们讨论自我的问题时,我们就是讨论一个生物体变成一个人的过程。成为人就是为社会化而努力。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你只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但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你自己,你得接触、承担或同化文化的内涵、理念极其实践。做到这些,你才能成为一个人。你不能凭一己之力发展出自我。你可以成为一个生物学上的人,但要成为你自己,你得遵循某种文化规定的特有方式。” 所以记着:他人身上,有一部分的我们。 9. 自闭历程 (豆瓣) 讲述一名自闭症患者如何战胜疾病,取得学位,融入社会的故事。根据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天宝·葛兰汀自传改编的电影,非常励志。 同题材的电影,还包括叫我第一名 (豆瓣)和国王的演讲 (豆瓣),这三部电影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自闭历程》的作者还在 TED 发表了自己的演讲,请戳这里:Temple Grandin: The world needs all kinds of minds。 10.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豆瓣),及库布里克大师的经典作品发条橙 (豆瓣) 这两部电影同属科幻心理题材,用当时属于超时代的技术(现在未必无法做到,来反讽当时社会的一些文化热)。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记得我上高中时 CCTV1 的周末影院播放了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还记得看到查理最后又回到他原本生活样子,泪奔如我.....这部电影,改编自丹尼尔.凯斯同名小说,1959 年中篇获得“雨果奖”,长篇发表获得“星云奖”,这两个奖项代表了科幻小说的最高荣誉。时隔 50 多年,当我还是 17 岁少年时,看着央视一套《寻找失去的爱》命名的这部电影,内牛满面,又看了长篇小说,觉得它无愧这个称誉。这部作品,是站在 20 世纪 30 年代心理测量学中智力测试的盛行,社会对智商无比推崇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智”小说,也是反智主义的代表作。我心目中最棒的科幻心理电影,没有之一。(PS:这部电影很难找到片源) 而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则是着重讽刺曾经的厌恶疗法_百度百科。这让我们充分思考一个问题:是否为了让老虎不再害人,就拔掉它的牙齿?或者,这个对美国社会更大的意义在于:是否为了减少凶杀案的发生,就要禁止枪械?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发条橙》这部电影,是站在一种伦理的角度,考虑拔掉老虎牙齿的问题。时至今日,厌恶疗法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已经非常少见于应用在心理矫正中,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部电影反应的那个伦理问题:“让你一个坏人不再伤害社会,是否就要剥夺他攻击行为的权利?”———NO! 11. 鸟人 (豆瓣) 这类题材的电影,是演员演戏迷失自我,以致为了戏曲的效果而丧失了自我的意识。同题材包括经典电影霸王别姬 (豆瓣),黑天鹅 (豆瓣),爆裂鼓手 (豆瓣),甚至社会角色扮演导致自己迷失的电影天才瑞普利 (豆瓣)。 12. 美丽心灵 (豆瓣) 诺贝尔奖得主纳什的经历改编的电影,我至今还对片尾纳什讲的话记忆深刻。这部电影,反应的不是精神疾病,而是关于人们亲密关系对于人们成就的影响。我认为纳什说的对,他所有的成就都有他妻子的一部分。 13. 浪潮 (豆瓣)及死亡实验 (豆瓣) 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典实验的电影再现版,还记得我曾经第一次接触米尔格莱姆无条件服从实验、津巴多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时候的震撼。如果说物理学最让人瞠目结舌是电子的衍射,那么社会心理学界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这两个实验。 这两部电影同时再现了这一主题,《死亡实验》更是以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原型创作的。这两部电影,让我们思考,善恶这种简单的两分法,能否用来定义复杂的人?或者更深层次的问,我们究竟是自己人格的主人,还是服从于周遭情境的奴隶? 14. 玛丽和马克思 (豆瓣) 同样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感谢 @未知花的补充),当我们孤苦无依,当我们没有朋友,谁能带给我们内心久违的感动? 一部用普通人的孤独,印证孤独症患者如何在孤独和绝望中挣扎的动画片。导演半自传体的讲述,那让人不适的画风,却让这部片子更加感人至深。“你是我的朋友,唯一的朋友....”,与最初《心灵捕手》更加显著的爱情主题不同,这部电影着重于“朋友”,并且在此基础上走的更远。 有时候我觉得,对于人类而言,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亲密关系的温暖,莫过于爱的相互支持和包容。 15. 浮生一日 (豆瓣) 这是最后一部电影,也是我想作为结尾的电影,虽然它无关心理学,但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浮生一日》的创意是,让世界各地的人拍摄自己在特定一天里的生活上传到 Youtube 上,然后进行剪辑而成的纪录片。我记忆最深的是片尾,那个在暴雨中坐在车上,冲着镜头大哭的女孩,“我录了一天,我以为这一天会发生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可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发生!我想每个人都知道我的存在,我想伟大,却那么平庸”。 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我们渴望伟大,却那么平庸。但我同样记得片中另一个男人回答他妻子的问题:“你恐惧什么?”“什么也不,过去我害怕你得癌症,结果你得了;我害怕你再得,你又得了。所以我什么也不怕了。”我希望你也和这个男人一样,真正明白勇敢的意义: 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战胜恐惧。——马克吐温 我想:那些想要看心理学电影的人,也许就是和《浮生一日》中那个哭泣的女孩儿一样,希望变得有那么一点儿不一样的人。我希望你面对生活的打击不要放弃,我希望你继续努力,这努力不仅仅只是看电影——它可以作为培养你兴趣的手段——但我希望你能有所深入,看些书籍,从最普通的科普书,到专业,然后是文献卷宗。它们会最终帮到你。 或许这就是这样,也许所谓的“结局”依然无法更改,但“我想活得精彩,尽管我很普通。”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