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心理的角度来说,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人物雕像里,几乎无法看到「黄金比例」? 张小玉,微信公号:一直爱艺术和你的张小玉。 民族心理的产生说到底和民族文化有关,民族文化就是民族心理的外化表现。所以咱们就从民族文化说起,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也就表现出来了。 一、中国人的身体观形成受“羞耻感文化”作祟。 我专栏里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即使高尚深刻,我们也可以再性感一点”。 即使高尚深刻,我们也可以再性感一点 在里面,提到了一些中西方文化对待身体的区别, 人们对于这种由身体本身展示出的美,东西方态度不尽相同。西方一直是以裸露的身体为美的,这种“身体美学”也继承和发展开来。西方人认为由身体本身散发出的那种自然而然的性感,以及任何与身体自身能量相关的,比如健美等,都是美的象征; 东方看待身体之美,便含蓄的多了。21 世纪的我们,对待那裸露的身体——哪怕只是一件艺术作品,其实都是传统且保守的。这种态度的形成,是浸润我们几千年的儒家“鄙夷肉体”思想作祟。 所以在这种身体观的指引下,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状态,更注重人的生物性生存状态,却不让整个生存具有太大吸引力,尤其是性吸引力。 这种文化观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创造,所以在人物雕塑中,不要说黄金比例了,连人的身体都不愿意过多的展现。这个后面详细说。 二、中国人的“身”,所表达的内涵具有复合性。 中国文化是非常讲究的,这一个“身”,代表的可不只是外在的皮毛、身体这一个含义。 “身”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精神形态的代表:它代表生命,比如自身难保;它代表受社会道德和规则约束的精神主体,比如修身养性。这些身的精神含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忽视这个“身”的个体性,而倾向于表达一种集体关系。 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把人体开发成各种可能性表达出来,于是创造了那么多人体的绘画和雕塑。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也是关心人,不过多的是关心道德和精神上的人,却相对并不关心肉体表达。 所以,中国雕塑艺术表现中的这个人物雕塑,它代表的可绝不仅仅就是那么一个具有肉体美的身体形象,反而更多是在“以人形载道”,这个雕塑的精神意义更多,是具有象征性的。比如它就代表殉葬祭奠之物、代表原始的器官崇拜、代表威武的战斗力。因此,它要突出哪种精神意味,就用变形、夸张的人体来表现,这时的人物雕塑哪还需要真正的黄金比例啊,象征意味最重要。 三、中国的人物雕塑风格传统,一直就没有太过注重人体比例。 有时我觉得中国雕塑很冤。自从现代西方雕塑标准的介入,雕塑的价值标准就变得特别混乱,中国雕塑就基本被认为是带着乡土气息的、边缘的、非主流的艺术,创造和关注的人都不多了。 可其实,我们的雕塑带有非常一致和明确的风格传统,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的产物。一起来看看。 第一阶段,原生古朴风。原始意象风的生成基于原始人主客未分的混沌心理状态。这个时期生产力低下,雕塑具有巫术意味,表达的是生殖崇拜。所以这时的人物雕塑运用的是夸张和突出的手法来表现人物身体特征。 第二阶段,鬼魅抽象风。这个时候雕塑带着神秘主义色彩,它是万物有灵与抽象本能的结合。人基本不成人样,更别提比例了。 第三阶段,装饰写实风。这种写实的人物雕塑,是区别于西方写实主义的中国式写实,这“写实”体现了东方人善于将形体平面化的倾向。而且你会发现,人物的身体比例不是它塑造的重点,装饰才是重点——那冠、那服制雕的可精美了。人物雕塑反映的身份很重要。 第四阶段,雄浑写意风。这个时候,东方的写意风雕塑达到了最强烈的时候,第一类是以霍去病墓前石刻为代表的纪念碑类,比如《马踏匈奴》,这些人物都是暗喻性质的,身体比例不是重点;第二类是陪葬俑,用生理的形态刻画表现。总之,形体的扁平和势态的夸张及面部的简约模糊构成了这时期人物雕塑的独立审美价值。 第五阶段,佛教理想风。这种雕塑直接按照佛像范本的创制,身形不知能否达到你所谓的黄金比例,但这种比例绝不是以体现身体美为目的的,而就是体现佛像本身的那种庄重感。 第六阶段,世俗写真风和后期的民间朴素风。这个时候的特点就是题材的世俗化、形象的生活化、心理人情化、手法逼真化,形成表现生活的画卷。所以这个时候形体就是最普通的一般人,黄金比例可是更高级的美,并非人人能达到的。而且人体雕塑重在表现人物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而非表现这个人的身体形态。 先写到这。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