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山东盛产「学霸」? 猪小宝,博士僧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我是一名来自山东的学渣。 我十多年前高考的时候,山东用的还是全国卷。满分750,我考了691,不够清华北大,标准的学渣。 我记得那年的省状元考了720多,当然可能有三好学生加分什么的,实际的最高分应该是710多。我还依稀记得那年清华的分数线应该是695。 本来从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是准备去我们那儿的高考工厂的,就像前一阵子很火的衡水中学那样,啥都不干,一切就是为了高考。结果中考那年刚好有个市区的省重点中学来我们这个小地方招生,这是第一次这种级别的学校放宽户籍限制招生,大家就都去报名考试了。结果我们这个小地方只考上了两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我爸妈就欢天喜地的把我送去省重点高中了。 到了高考的时候,我们那儿的高考工厂考上了两个清华北大,我爸当时就很懊恼,他觉得中考的时候我比他们强那么多,现在人家都上清华北大了,我却差好几分,显然是退步了,这省重点都白上了。再加上我们这个重点高中的平均高考成绩也并不怎么高明,很多家长其实都有类似的想法,甚至我听说还有激动的家长跑到学校去讨说法,认为学校把好孩子都教差了。 那时候的我对包括我爸在内的这些家长的想法当然是嗤之以鼻。作为一个楞头青,标准的中二少年,我觉得那些高考工厂都是标准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而我接受的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些家长的想法都是老古董,简直不可理喻。 其实现在想想,我的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对我个人而言,我万分感激中考的时候我自己和我父母的决定,我不敢想象如果我去了高考工厂,我现在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我就会变成很多人眼中的来自山东的「学霸」。如果现在让我选择,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也绝对不会去选择高考工厂然后清华北大这条路。 我刚上高中的时候,个子全班最矮,体育门门不及格,来自乡下的土包子,跟人说话都说不利索。也许那时候我就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心灵,我没有自卑,而是在很多同学的帮助下改变自己。上高中的三年,我疯狂的跑步,疯狂的踢球,从体育不及格变成了1000米考试套别人圈;我发现了我写作的爱好,那时候还没有网络,作为学校杂志的小V,我已经能通过写作在学校里发展了一批脑残粉,虽然现在的我再看那时候的作品简直幼稚的可笑;我学会了人际交往,变成了人缘最好的人之一,跟绝大多数同学打成一片,跟很多老师也都谈笑风生;更重要的是,我甚至还尝试了恋爱,并且还神奇的成功了。我认识了我老婆,并且一直跟她走到今天。 当然,这些都是我现在回忆起来的「事后诸葛亮」,十几年前的我是想不到这么多的。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就清华北大么,有什么了不起的,都是些只会考试的书呆子,老子还不愿意去呢。 作为一位热爱文艺的青葱少年,上了大学的我继续阅读,继续写作。我读了好些书,国内的国外的都有,直到有一天,我买了一本建国后的中篇小说集,读到了其中的一篇小说,我突然就想到了我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 这篇小说是刘震云的《塔铺》,小说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但是给我的震撼非常非常大。我记得读完了这个小说,我当时就呆住了,整个人都不好了。我第一次直观的发现了更大的世界,发现了人与人的差别,不仅仅是经济地位,更重要的是教育资源。 小说的主人公赶上文革后恢复高考,所以报名参加,很多这样的大龄青年集中在一个叫塔铺的小村子里集中补习。就在快要考试的时候,突然有消息说地理这门课不仅仅要考中国地理,还要考世界地理,当时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课本。主人公的父亲徒步走了一整天,去外地的亲戚家借来一本世界地理的课本,然后交给主人公,主人公只能自己跟他女朋友一起偷偷的看,生怕被别人抢走这唯一的课本。 我为什么震惊呢?因为我之前从来就没想过整个地区就只能找到这么一本世界地理的课本。我在小学的时候通过自学小人书就能徒手画世界地图了,而世界上居然还有地方准备高考了却连世界地理的课本都没有。 小说的结尾其实很悲伤,主人公的初恋女友因为生活的重压,根本没有去高考,而是被迫把自己卖给了某个土财主,换给了自己家里500块钱。作为二逼青年的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现实真的是这么的残酷,残酷到纯真善良的我都不敢相信。 没错,就是这么残酷。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大学;上不了大学,就一辈子被困在塔铺里。 我开始明白,以前的我很可能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对于我而言,多考10分,700分,可能可以上清华,但其实也没多大区别,少考10分,680分,也没什么区别,一样能上不错的大学。 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多10分,少10分,很可能就是命运的区别。10分,很可能就是一本和二本、本科和大专、大专和没学上的区别。我可以想象,对于像《塔铺》的主人公那样的人而言,这样的区别意味着什么。 我也开始明白,高考的成绩并不只取决于高中努力与否,更取决于你接受的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上的什么样的小学、什么样的初中。高考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这些东西的综合考量。而这些东西,很多并不是你能改变的。 也许你会觉得,刘震云写的实在是太夸张了,而且是文革刚结束的事情,对现在也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我记得,几年前我妹妹高考的时候,有一部分题目是关于电脑之类的综合知识的。对于城市里的孩子而言,这些题可能就是送分,但是对于一个山村来的孩子,这些跟《塔铺》里的世界地理其实是一样的。 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你还能要求他们什么呢? 你想过他们背负的期望吗?想过他们是在怎样的泥沼里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吗? 中考、高考、考研,一步一个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存之道,你不能拿你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别人。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真的是为数不多的走出命运泥沼的路,即使这条路现在正在逐渐变窄。 我爸跟我说,他上学那时候天天在路灯底下学习,学累了就跑一圈,跑回来接着学。我爸说他那时候还是推荐制的,我爷爷得罪了村支书,所以村里就是不推荐他,直到恢复了高考才能有机会,以前你甚至再努力也没有一点儿用处。我有时候就在想,我很幸运,我之所以现在能「站着说话不腰疼」,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爸妈当年是学霸。我爸妈当年是学霸,才给了我今天不当学霸的选择。 我也想给我将来的孩子更多的选择,我也希望他不是一个书呆子式的学霸。但为了做到这个,意味着我必须要有能力给我的孩子这个选项。我想,这也是我过去拼命背红宝书、现在熬夜做实验的动力之一。 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并不是一个人。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枷锁,拖着沉重的负担,他们也想歇一歇,但有些时候,种种原因让他们别无选择。哪怕稍微松懈一下,他们也会被脚上的铁球拉回命运的泥沼。而这个铁球,很可能是他们一生下来就绑在脚上的。 你可以跟他们公平竞争,你也可以看不惯他们的为人处世,但是社会不是以你为中心的,世界上也并不都是你这样的人。一个成熟理性的人,应该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宽容别人,学会不评价别人的价值观。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