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市场最近的火爆和相关政策的松动给风投行业带来哪些直接的影响? 庄明浩(rosicky311),VC行业小兵一枚 以下所有内容限制在 TMT-VC 行业(日报注:TMT 即 Technology,Media,Telecom,指数字新媒体产业;VC 即 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PE (日报注:Private Equity,即私募股权投资)我不了解,其他行业的 VC 我也不了解; 14 年 A 股的火爆、新三板的疯狂和注册制的趋于明朗都让 VC 行业有了一些变化; 国内的 TMT-VC 常见的划分方式是按照基金币种来划分,即 RMB 和美元 VC; 按照传统,TMT 行业的一级市场投资还是以美元为主,而今年资本市场的变化对美元和 RMB 基金之间的影响,我想用华泰证券王禹媚的“转身”比喻来形容在恰当不过: 早些年,RMB VC 不敢投一直烧钱的互联网行业,所以只能跟着美元 VC 后面观望观望,试试水;然后今年呢?直接转身。 RMB VC 因为和 RMB 资本市场的对接更为紧密,这一波行情直接造成了‘转身’,本来在队伍后面的 RMB VC 直接变到了队伍最前面。 我所工作的基金是一家以美元起家的基金,后来也有 RMB 基金;而因为今年国内资本市场的火爆,直接体现在我个人日常工作上的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 1. 固有估值体系和项目评判标准; 2345、乐视、暴风、东方财富今天的估值,如果用传统的美元 VC 的 KPI 为基础导向的估值体系来看都是不可被接受的,但事实给了所有“保守派”一记响亮的打耳光;连续 N 天的涨停面前,任何所谓“理性”和评判标准都变得“可笑”。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里面会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但这样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VC 从业者对其他相关项目的估值估算上。 之前很多不太能投资或者说美元基金不太喜欢的方向因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同也会出现变化,而具体到行业上,王冉这篇文章有提及一些: (1)具有行业敏感性的公司(如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公司等); (2)由于国情迥异海外投资人难以理解的公司(如互联网医疗、部分 O2O、秀场类公司等); (3)用户和消费者几乎全部在中国的公司(如互联网品牌公司); (4)海外先天估值很低的公司(如游戏、媒体类公司等)。 2. 投资一个项目到底用美金还是用 RMB 的选择标准; 沿袭细分行业的问题,很多互联网项目在之前没得选的重要原因是在初期没有办法获得成规模的收入和利润,而这样的项目只能去融美金,但今天这个限制已经慢慢在被打破;而这个限制打破之后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绝大部分 TMT 项目其实在现在这个时点拿 RMB 要优于拿美金。 当然这不绝对,还是有些项目值得拿美金的,王冉那篇文章也有提及: (1)在美国有特别牛且估值特别高的对标公司。举例来说,滴滴快的显然可以考虑去美国上市,因为那边有 Uber。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国情,中国新一代互联网公司在美国找不到特别合适的对标公司的,要比能找到的多得多。 (2)用户市场主要在美国和欧洲。最近这样的公司在移动 APP、广告服务、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始多了起来。它们在国内鲜为人知,但在国外要么有上千万的活跃用户,要么有一长串声名显赫的客户名单。 (3)已经做了 VIE 结构、目前处于市场领先地位且有很直接强大的竞争对手、需要持续大额烧钱持续融资并且一口气没接上就死。这类公司基本是一半在比拼运营能力,一半在比拼融资能力,而拆 VIE 回国毕竟是一件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它们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几乎不可能停下融资的脚步,也很难有喘口气换个姿势的奢侈。 (4)潜在市值已经达到 1000 亿美元以上。虽然 A 股的承载能力和流动性都在急剧提升,但到了千亿美元的量级,今天或许还是美国市场相对更稳妥一些。不过,这世界变化快,今天 A 股市场的日交易已经动辄一两万亿元,用不了三年 A 股市场应该就可以轻松消化千亿美元市值公司的 IPO(日报注:即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或许有一天,新一代 Uber 全球首选的资本市场会变成中国。 (5)因为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短期内没有可能在国内上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博彩类公司。这类公司虽然身处灰色地带,即便在国外勉强上了市值也会被打很大的折扣,甚至生不如死,但至少在海外还有一线上市的可能。 (6)核心创业者从中国未来大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判断出发,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选择保留部分资产在国外。这种情况下,到底去哪儿上市变成了一个高度私人化的问题。 关于“听说现在很多企业只接受人民币基金了?”,有这个倾向,但不绝对。 3. 已投资项目的后续选择; 之前美元的项目的选择就是:拆还是不拆 VIE; 拿了 RMB 的项目的选择就是:继续融资(RMB 还是美金?)还是直接去新三板; 分别来讲,关于拆 VIE,我们应该算国内拆 VIE 经验最多的几家 VC 之一了,暴风、恺英、EGLS、慕和,这里面有拆 VIE 上 A 股的,拆 VIE 借壳 A 股的,拆 VIE 被 A 股公司收购的……我们知晓流程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但即便如此,面对每一个要拆 VIE 的案子的时候其实都是一次独立事件,而且每个案子之间的拆除方式、路径选择等等诸多问题存在千差万别。 所以对于我们已经美元投资过的公司,在是否要拆 VIE 这件事情上,除了要对业务的考量之外还需要考量实施的难度和成本(显性 / 隐性成本,时间成本,税务成本等等等等);所以并非所有公司都适合或者都可以拆 VIE 的,有些公司就应该继续拿美金,还有些公司是没有能力拆 VIE 的。 而 RMB 的项目今在后续融资的选择上相对于前几年好太多,无论是新三板还是继续融 RMB,亦或是传统的去做 VIE。除了细分行业的限制,不同体量的项目在选择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虽然新三板没有限定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但大家还是倾向有一定的规模再去挂牌,否则还是走一级市场融资更为合理一些。 最后讲两个最近碰到的实际案例: 项目 A 手机游戏相关领域的平台级公司,非 CP;天使投资人是国内 A 股上市公司老板,14 年多次并购,对 A 股资本市场的玩法相当熟悉;A 轮是美元 VC; 项目 A 在春节前准备 B 轮融资,那时候国内资本市场还没有今天这么热,所以自然的都出去找的是美元基金; 然后春节后,国内资本市场开始有异动的时候,天使投资人建议公司拆掉 VIE 转 RMB 结构,但 A 轮投资人认为这一轮的异动时间不会持续太久,项目作为平台级公司还是要走美元这条路的,项目的创始人在天使和 A 轮投资人之间来回的协调,但也没有个结论; 3 月,公司确认拆 VIE,一堆 RMB 基金扑上来,公司估值比之前预想的美元 B 轮的估值还要高; 就这么几个月的时间,公司在融资的选择上经历了三次变化,而每次变化背后都是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心态变化。 项目 B 依然是手机游戏领域的平台级公司,非 CP;A 轮投资人是美元 VC,B 轮是 RMB 基金(直接用境外投资的方式投资);B 轮确认投资的时间是 14 年中,而 Close 的时间是 15 年 3 月; 所以在 B 轮 CLOSE 之后 B 轮投资人直接建议公司拆 VIE,因为 3 月的国内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出现爆发的苗头,公司和 A 轮投资人犹豫都没犹豫就决定拆了…… PS:值得注意的是项目 A 和 B 因为都在手机游戏这个领域,而这个领域恰恰是过去几年中国资本市场和美国资本市场相差最大的细分方向之一。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