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人士看来,中央汇金近期减持持有的银行股份是否还有别的目的? Sgt Pepper,起初不经意的你 这题应该可以答成学术讨论。 汇金公司减持四行股份,表面看是市场操作,但实际可以说到国有股东和国有资本定位问题。国有股东定位问题大概经历了三轮比较大的讨论,一轮是 01 年国务院发布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一轮是 03 年国资委成立,另外就是最近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第一轮减持大潮中,由于市场化减持方式不成熟,上市公司少,非市场化减持方式造成了大量内部人持股,直接导致了国有股贱卖、国有资产流失。不但没能起到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作用,更没有充实多少社保资金,书记改个头衔当总经理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在 A 股公开减持也几乎没有达到改善资本市场股权结构和流动性的目的,反倒开启了 A 股五年熊市。这轮减持若反思,可能最大的问题是在市场化无法贯彻、既得利益无法打破的情况下强行发动以后的恶果。 第二轮减持大潮的背景是国资委成立。国资委成立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但事实证明国资委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国资委既是所有者代表,又是监管者,解决不了运动员同时身兼裁判员的问题。在国资委主导的国有企业重组、引入多元化股东的运动中,地方政府和地方国资委、特别是地市一级向下的国资管理机构,完全没用开展的动力。身兼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国资委,在同级政府的管理下,在国有资产处置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成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和全新的阻碍者,这也是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缓慢的直接表现。 在第二轮和第三轮减持大潮中间,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是「股权分置改革」,是对第一轮减持失败的反思和改进性政策。股权分置改革加大了对小股东和流通股东的补偿力度得以推行,是 05 年牛市的开端。过于急功近利的改革虽然造就了一轮牛市,但改革造就的大小非却是下一轮熊市的直接塑造者。 在一轮又一轮的摸索中,似乎并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办法。但真有十全十美的办法吗?一方面是过于迷信市场化改革而忽略了中国并没有市场化环境,低估了既得利益者的投机行为和阻碍,间接导致了漫长的熊市。另一方面是过于执着行政力量忽略了市场的感受,直接导致了漫长的熊市。 在第三轮减持大潮中,这个问题似乎还给不出答案。第三轮减持大潮,就是十八届三种全会以后不间断的讨论。 一个声音是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似乎是淡马锡树立的标杆和世界性趋势,也是真正的市场化引导方式。但这条路在中国似乎走的不那么顺利。汇金公司作为国家股东代表,持有了一半中央级金融资产。另外一半财政部手中的中央级国有金融资产和国资委手中的中央级非金融国有资产,是不是也要成立一个或几个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些公司的组织关系如何?职责边界如何?凡是涉及到利益、特别是资本市场火爆带来的丰厚利益时,就不那么容易有结果。 另一个声音是国有资本减持。国有资本减持,似乎从 01 年开始就是主流声音,减持会改善资本市场股权结构、提高流动性、促进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这些美好的理论收益是中国梦。但每次国有资本减持就会引起股市暴跌、国有资产流失,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不得不让当局者对减持慎之又慎。在改革中降低国有资本比例、引入战略投资者似乎是投资者和市场不抵触的,但结果往往并不十分理想。国有银行改制过程中引入的外资股东基本都退出了,而且都卖给了国有股东,某些银行引入了外资股东后,因为理念不合,对自身的业绩和管理水平并无实质性提升。 但在股市一轮又一轮熊市中,汇金公司通过增持成了稳定市场的「国家队」之后,国有股比例也令人不可思议的攀升。汇金公司持有中国银行股份超过 80%,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继续增持就要私有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减持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至于减持的方式、减持的时间,一定是权衡和讨论的结果了。让人觉得「高位套现」、「国家队撤退」,可能因为减持在二级市场上卖给散户、减持在高位了。如果减持在一级市场和市场低位,也许就落了个「贱卖国有资产」、「内部人勾结」的骂名了。反正是找不到十全十美的办法的,索性让资本市场降降温。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