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好胜心是什么? Owl of Minerva,Hic Rhodus, hic salta 在没有足够描述的情况下,我暂将题主的问题理解为关于 Will to win 的问题。在这个构架下,Will to win 这个概念虽然没有直接牵涉到行动(Action), 而仅仅体现在意识层次的 Reason(理由)或者 Cause(原因),但是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这种心理(Will)必须有一定的动因,和必须以一定概率产生所要的结果(Win)才能延续下去。Win 可能是 Will 的结果,也可能是 Will 的动因。而 Win 又不是这种心理(Will)的单一原因和目的,还牵涉到意识领域的关系化(rationalizations)过程[1]。个体意愿在个人行动过程之中,与理性认知的互动为背景,外在的理由同时关联着内在的自觉 / 自愿等不同形态的动机,进入因果之域[2]。 在这个因果之域,人的意识 / 潜意识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意识的逻辑化 和潜意识范畴的 由多年进化和社会行为导致的神经内分泌,主宰了这个因果链的关系化过程,而且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在人的意识范畴,逻辑功能还不具备或者完善之时,人是不可能形成好胜心的(Will to win) [3]. 这被称作为四岁定律( 'four years of age' rule), 其意义是,对于一个小于四岁的孩子,TA 还不能理解事物的 前后因果逻辑 和由此导出的趋利避害行为 [4]。TA 的行为是基本完全由自己的潜意识(神经内分泌)驱使的,TA 的意识范畴的逻辑没有强大到能约束或指导自己行为的地步。 <在 baby crawling competition 中,让 TA 感兴趣的事物的驱动力比竞争本身更有效> 此后,人的意识范畴逻辑能力逐步增长,在与潜意识 / 神经内分泌的斗争中逐渐能胜出。小孩子因此能一定层度约束自己对甜食的贪婪,在延迟满足实验(Delayed gratification)中获得比较好的结果,因为 TA 的逻辑使 TA 相信,在实验规则之下,暂时的忍耐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5,6]。(为什么我是我?怎么从心理和生理上解释? - Owl of Minerva 的回答) 有了这种逻辑能力作为基础,人的行为和思想就可以一定层度的适用Belief-Desire-Intention Model (信念 - 欲望 - 意图 模型)[7, 8]. 人可以由内分泌导致的感觉(潜意识,下图中的饥饿 Hunger) 基于自己的信念(Food is in downtown)和欲望(I want food),根据自己的逻辑发展出意图(Go downtown),从而能触发行动(Action). 在竞争环境中,竞争的获胜者在规则下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使竞争参与者都获得了努力的理由(Reason), 如果 TA 的意识层面也认同和需要获得竞争的好处,将竞争规则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心理需求,他的意向(Intention)与理由(reason)合二为一,他的行动既是有理由的,也是出自理由的,是我们使用逻辑可以理解的,此时我们可以称 TA 是理性(Reasonable)的。在完全理性的前提下,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适用边沁(Bentham)的效益主义模型(Utilitarianism)[9, 10]. 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其行为的目的在于最求最大化幸福,同时尽量避免痛苦和惩罚,即追求最大效益。这种行为是个人意识范畴关系化(rationalizations)的结果。那末,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认为,对于一个理性的人,在竞争环境之中,都会有取胜的意向。在这个环境下,我们可以称这个意向为好胜心(Will to win). 以上仅仅是最为简化的模型,还没考虑到行为的结果的影响。在神经科学方面,人的行为的结果,会返回来改变人的意识模型,从而改变人脑中的关系化过程。例如一个人因为自身和外部的原因,经常性的在特定竞争中取胜,使自己获得了很大的利益,这会增强 TA 取胜的 Will,变得更具有好胜心。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TA 的情绪过程还没有发展成熟,这个阶段的经常性竞争成功容易使得 TA 对成功的意念变得贪婪起来,有性格变得充满野心和狂妄等问题的危险。因此,天赋对所承载他的人,与其说是一种庇佑,不如说是一种负担 [11]. 以上。 [1] Davidson, Donald. "Actions, reasons, and caus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63): 685-700. [2] Mele, Alfred R. "Philosophy of action." (2003). [3] Priewasser, Beate, Johannes Roessler, and Josef Perner. "Competition as rational action: Why young children cannot appreciate competitive gam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16.2 (2013): 545-559. [4] Bartsch, Karen, and Henry M. Wellman. Children talk about the mi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5] Mischel, Walter. "Father-absence and delay of grat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1 (1961): 116. [6] Mischel, Walter, Yuichi Shoda, and Monica I. Rodriguez.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Science 244.4907 (1989): 933-938. [7] Stich, Stephen P. "Autonomous psychology and the belief-desire thesis." The Monist (1978): 573-591. [8] Georgeff, Michael, et al. "The belief-desire-intention model of agency."Intelligent Agents V: Agents Theories, Architectures, and Language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99. 1-10. [9] Bentham, Jerem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Clarendon Press, 1879. [10] Bentham, Jeremy, and John Stuart Mill. The utilitarians. Garden City, NY: Anchor Press/Doubleday, 1973. [11] Medvec, Victoria Husted, Scott F. Madey, and Thomas Gilovich. "When less is mor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satisfaction among Olympic medalis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4 (1995): 603.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