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读了半天,什么都没看懂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6-26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读完了文章的每个字,但不明白整段话的意思」,那我的大脑干了什么?

    [​IMG] 周铂

    题主描述的很清楚,这种反复读才能明白甚至最终也不明白的事一般会发生在读“生涩论文”的时候。此时读者对每个字、词的意思是清楚的,但是不能有效将它们联系起来,无法在自己的思维体系里整理出各概念间的关系。

    这可能是因为读者对文章中的概念(或者说词汇在作者的思想体系中指代什么)不熟悉;也可能是因为不能清晰理解作者想阐述的概念与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自然科学类文章就很容易出现概念的问题,我写的一些答案就经常被说读不懂,但在相关领域有知识基础的同学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概念指代不清楚就无法将其整合进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也就无法提取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出现在“表征”或“联结”上。我不是语言方向的,不知用这两个词合不合适,望指正。

    比如我随便说两句话:3 只 C1 与 4 只 C2 在 A 处吃 B,不远的 A‘处还有 5 只 C1 和 7 只 C2 在休息。与此同时一只 D1 与一只 D2 正看着它们。

    然后问,(1)C1 和 C2 有什么区别?(2)D1 和 D2 打算干什么?

    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回答这种问题。但如果我换种方式说:

    3 只公牛与 4 只母牛在树旁吃草,不远的另一棵树旁还有 5 只公牛和 7 只母牛在休息。与此同时一只公狮和一只母狮正看着它们。

    显然,(1)性别不同。(2)吃饭。

    如果我不用“只”做量词,那这场面其实也可以变为老张一大家子在吃东西,与此同时老李两口子正看着他们。

    好像有点儿扯远了,总之在概念不清的时候读到的东西就不是草原上两头狮子对着一群牛垂涎欲滴的画面,而是一堆不知道什么东西的 ABCD,谁在吃谁在看转眼就忘了,更别提提取主旨回答问题了。

    所以反复读的一个作用就是查明不清楚的概念,然后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对它更熟悉,那也就更容易在之后 figure out 概念间的关系了。

    当然即使概念全都清楚也可能会读不明白,这可能就是因为概念间的关系网很复杂,但作者又无法简明地指出这些关系。有时这也不是作者的问题,毕竟概念多、关系复杂时这些东西就超出人类工作记忆的负荷了。另外很多哲学理论也会给人深奥的感觉,我不是个能把它们都读明白的人,也就不好分析读不懂的原因了。

    至于在读不懂的情况下大脑干了什么:

    (1)一些皮层下结构和初级视皮层要对接收到的视觉信号做最基本的加工,比如线条是横还是竖

    (2)更高级的视皮层要识别语词,并将其与脑中的“词典”(visual input lexicon)相对应,知道每个词是哪个,比如自己不认识的词就找不到对应的

    (3)内侧额叶要做语义方面的处理

    [​IMG] 知乎用户

    楼上 @周铂 的例子很棒,我从语言的神经基础方面解答一下。

    在正常的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首先文字的视觉信息通过眼(感受器)→视神经通路→视中枢→角回进行词汇分析→与运动语言区(Broca’s 区)和感觉语言区(Wernicke’s 区)互动,语言信息进入海马、额叶等记忆结构进行比对、识记和储存等。

    [​IMG]

    在解剖位置上距离视中枢最近的语言中枢是管理阅读的语言区,位于角回。这是“读”,另外还有“说”、“听”、“写”。

    大脑的设计非常科学,管理“说”的 Broca’s 区紧邻支配发声器官的运动中枢,管理“听”的 Wernicke’s 区紧邻初级听觉皮层,管理“写”的语言区与支配手的运动中枢在解剖位置上也比较近。这些语言中枢的功能并不是单一而独立的,它们之间还存在复杂的联系。

    朗读过程就涉及到角回与 Broca’s 区和 Wernicke’s 区的协作。

    这里要提到一个双通路模型,一是词汇通路,“是指对熟悉的词从整词水平上很快识别并朗读,包括整词直接到语音或整词到语义后再到语音。” 二是非词汇或亚词汇通路,“对于不熟悉词或很长的词甚至对于假词,对词中每个字素(grapheme)转换为音素(phoneme)朗读后连接成整词,然后识别,即字素-音素转换通路”。(引自《生理心理学》- 语言功能的神经机制 2- 单春雷)后者虽然读出来了,但是距离理解和分析还早。

    类似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Subvocalization/Inner Speech(默读,心理发声)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从字形直接到语义的过程多用于简单词汇,而在阅读复杂词或加词难以直接转化成语义,需要语音辅助,文字转化的语音在脑中播放,能够活跃多个语言中枢,加速理解,降低单个语言中枢和通路的负荷。

    对于简单词句,subvocalization 虽然节能,但是阅读速度受限于语音速度。因此许多阅读训练课程提倡词汇或词组的整体字形提取,减少 Subvocalization,需要人们注意力更加集中,训练有效的话阅读效率会提高很多。

    题主的情况是晦涩难懂的语音信息在感觉通路中的短暂停留,形成的记忆是瞬时记忆,可能角回与 Wernicke’s 区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然而海马、额叶等高级思维结构却没有很好地参与其中。于是感觉通路对角回与 Wernicke’s 区发起第一波传输、第二波传输......第 N 波传输,同时角回与 Wernicke’s 区呼叫高级思维结构,第一次呼叫、第二次呼叫....第 N 次呼叫,终于信息流畅了,信息的理解达到了意识上水平(看起来很拼的样子,其实却是在节能)。

    另一种阅读方法是更耗能地集中注意力,积极发动高级思维结构,由字到词汇、词组再到语句进行信息的理解和存储,遇到不懂的地方果断去查资料。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不采用,不反复使用语音辅助,也不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那么就永远无法理解了。

    想到微博上的一个段子如图所示,太多公众号在转,不知道原作者是谁。

    相信题主看到会有共鸣吧

    [​IMG]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