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为什么可以看到很多电线杆,而中国却不太常见? 严同,Power & Energy 大家肯定经常看动漫,动漫里面,日本的电线杆可是一道风景。 实际上,有的实景照片确实也很美。 (上面这张图显然是下图的实景原型,镰仓高校前站出站 50 米) 当然,有的实际图片确实也不太美观。(但这道路确实整洁,天也很蓝) 所以,日本的电线杆确实很多,事实如此。 那为什么日本不把这些电线杆(架空线路)改成入地电缆呢? 最根本的原因显然是没钱。 日本是早期发达国家,日本的城市上空的管线是历史遗留问题,入地工程量太大,积重难返。电线杆虽然不美观,但并不妨碍使用,所以在预算安排上自然不是考虑对象了。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公布的数据,伦敦、巴黎、香港的无电线杆率为 100%,而日本全国范围(城市市区的主干道)仅为 15%,即便在日本大城市中,大阪市为 35%,名古屋市为 21%,首都东京主城区也只达到 41%。 之前针对 2020 东京奥运会,日本国土交通省计划首先在东京都中心城区实现“完全无电线杆化”,根据预算日本国土交通省每年最多只能提供 300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8.86 亿元),而把电线埋入地下的工程平均每公里耗资约 6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3800 万元),也即政府每年预算仅够埋 50 公里的电线杆,照此推算,到 2020 年也只能埋 350 公里的电线杆,而东京的公路里程是 2.4 万公里。 所以说显然还是由于资金问题,日本政府不算有钱的,而且也不会向公众摊派。 至于地震较多带来的电缆故障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怎么看,“发生灾害时无法恢复”、“如果断线的话不清楚何处中断。” 采取电缆沟敷设,或者随着天然气等管道敷设,可以大大的降低此类问题,并不是一个本质问题。 反而是,灾害发生时电线杆倒塌致使“二次灾害”的情况很多。1995 年,阪神大地震发生时,神户市长田区等住宅密集地区倒塌的电线杆堵塞通道,消防车和救护车无法抵达现场,延迟救助。阪神大地震中电力用电线杆倒塌数量约为 4500 个,东日本大地震因海啸导致 2 万 8000 个电线杆倒塌。推行架空线电缆入地的话,将大大减少这一问题的发生。 我国的电线杆也不少,但是一来我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低压电网还没有日本那么密密麻麻,工作量相对小些,而来我国政府和国网对这个电缆入地的推动力度非常大,资金有保证,自然进展顺利。据我接触到的,目前很多城市,三环内都不允许有任何新建架空线路,不管你多大电压等级,都得乖乖地电缆入地,而且很多管线隧道的钱,都是政府出,管线统一规划。 至于日本的电力系统。 之前有过一次调研,说来搞笑,调研的正是东京的高压(275 千伏和 500 千伏)地下变电站和电缆通道规划。因为上面说的大多数是低压线路,东京的电线杆确实比较多,但是高电压等级的东京电网地下工程确实经验丰富。 就说东京电网吧。 东京电网电源装机主要是天然气电厂(40%)和核电(27%),水电和煤电较少。从电源布局来看,大电厂多分布在东京湾和沿海地区,其次是东京外围地区。负荷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是东京 23 区及周边区,电网存在较大的潮流输送。 东京的城市发展空间受限,人口不断增长,早在 50 年代,就开始进行地下管廊的建设。 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思考 500 千伏地下变电站和地下电缆的建设。2000 年 11 月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地下变电站—500 千伏新丰洲地下变电站,解决东京都市区及周边地区的用电问题 。 截止上次调研的,东京电网地理接线图,可见城区 275 千伏的基本全是地下电缆,清晰的 500 千伏外环网,275 千伏向内辐射,并互相联络,各自成环,非常清晰可靠的网架。 至于整个日本的电力系统,没有调研,也没有资料,所以不好描述,应该也是很不错的。 最后说下日本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停电。 一张图说明一切。 整个日本的停电时间都很低,基本世界最低,要知道这是在大量电线杆(低压配电网架空线路)的基础上取得的成就,因为架空线路非常容易受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外力撞杆、断线等人为因素影响,所以它对配电网网络结构设计,配电网自动化程度的要求都非常高。 不得不佩服的是,1997 年底,日本就基本上实现了配网自动化。对比一下,2015 年,我国目前很多地方连配网自动化的实现基础:必需的合理网络结构,都不满足。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