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应对来自同龄人或教师的暴力与冷暴力? 知乎用户,专注于心理咨询,最爱大白话 别说孩子了,工作生活中的冷暴力也比比皆是(遭白眼、爱理不理、故意挑刺等),或许大人只是比孩子更能扛吧。 一种冷暴力是自己给的,一种是社会环境所导致。前一种是周围人对自己没咋样,自己却觉得遭受了冷暴力,小心脏受不了,这个不在讨论范围内;而后一种则是可以被完全感知情绪力量,对当事人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 有种看似奇葩的现象:大众对弱势群体都有下意识的攻击,并从这种攻击中获得愉悦感;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人类都要表达自己的攻击冲动。听起来很匪夷所思,不过我们还是举举栗子吧:某某同学是智障,非但没有得到周围同学的关心爱护,反倒被当做笑柄愚弄。如果再深入到细节会发现,愚弄最弱势群体的孩子们往往也是班上不受待见的那帮,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在你面前逞逞威风还是可以的;而看热闹的同学们有些会附和笑笑,这其实也是一种攻击的间接表达。 至于形成攻击冲动的根本原因,现在还木有统一的解释;但先放下对冷暴力遭受者的同情和愤慨,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长期的冷暴力遭受者本身具备较强的受虐气质,会通过言行举止下意识地挑起接触的人对自己施虐。 生活当中你会发现有这么一些人,你看见他们气就不打一处来,就想通过某些方式在他们身上出出气。这个过程当中,首先是冷暴力遭受者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外发起潜移默化的攻击,进而这种攻击让接受者形成愤怒,然后接受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对冷暴力遭受者实施冷暴力式反击;进而帮助冷暴力遭受者又一次完成生活中的受虐模式,记住,是模式。 这种生活模式是经年累月形成,而且在成长早起一定有获益,不然不会在生活模式中保留下来。 改变这种受虐模式,尤其对孩子,只能从身边的养育者开始做起。 因为一般这种模式大多与身边养育者互动产生,比如长期遭受家暴的女儿长大了倾向于找个有家暴倾向的老公,小时候经常被妈妈指责的儿子长大了会找个指责自己的老婆等等;因为已经形成模式,深植于潜意识,改起来会很难,但越早改越好。怎么改?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停止就可以了。当然,心理咨询机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一般情况下遭受冷暴力的孩子。 1. 听听孩子对冷暴力的感受,陪着他让 TA 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时候陪伴远大于解决方案。 2. 当遭受暴力超出常识性界限时,公开争取权益相信不用多说吧; 3. 没有谁天生就应该喜欢 TA,这其中就包括了老师、同学;就像大人们一样,我们活的自信不是因为喜欢所有人,或者让所有人喜欢我,而是对自己很满意。所以可以将关注点往自身转移,不搭理我那我就自己玩呗; 4. 这种冷暴力社会中比比皆是,说得难听点也是锻炼孩子抗击打抗挫折能力的一种途径,具体可以参见另一篇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此外,对于弱势群体在遭受冷暴力时,建议如下: 1. 建议有专门的人陪伴,比如要好的同学,老师等;因为在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格前,确实需要一定保护; 2. 如果是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则建议上医院会诊,考虑是否进特殊教育学校; 3. 多听听有缺陷孩子对自己和周边环境的真实看法,避免主观价值判断;缺陷不重要,对缺陷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很重要; 建议看看韩国电影《素媛》(豆瓣评分 9.1,老高了),里面描述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在遭受严重性侵后的一系列心路里程,是非常好的心理创伤治疗,尤其是父亲在其中的表现。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