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能让一个不乐观的人变得乐观? Wang Sigma,Ph.D Candidate in Neuroscience 最近世界著名认知科学综述类杂志《认知科学进展》(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发表了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论文主题围绕“乐观”(Optimism)这个品质,主要对当前围绕“乐观”这个概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大体上得出的结论是,乐观是一个有着诸多好处的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 什么是乐观 “乐观”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一种积极正性的预期(Expectation)。这里探讨的“乐观”是一种特质性质的,也就是说是一个人的一种稳定的、适用广泛的行为特点;与此对应的是情境性质的“乐观”,比如说有时候一个整体上不大乐观的人偶尔也会对自己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乐观一次。这篇文章讨论特质性质的“乐观”(Dispositional optimism)。 与“乐观”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自信”),这两个概念的差别在于,“乐观”更强调一个人对未来的积极的预期;而“自我效能感”则更强调一个人对达到这种预期所需手段的考虑。比如说,你是“乐观”的,可能是因为你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也可能是因为你对自己的人脉很“自信”。 乐观的作用 “性格决定命运”大家都明白。不过性格是怎么决定命运的?标准答案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很多行为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乐观”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必然也会决定一个人很多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对未来最终的成功很自信,她(他)就更有可能持续投入更大的精力持续地做这件事。反之,她(她)或者最后完全放弃这件事,或者行为上倦怠,但是心理上对这件事依然投入(这或许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终导致沮丧抑郁。 那么,“乐观”这种特质究竟能带来哪些好处? 许多研究发现,“乐观”特质得分高低,可以预测未来事业的成功水平。乐观的人学业成绩更好,并且毕业后工资水平也更高。这可能并不是因为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更有能力,而是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努力坚持。在同时面对多个目标时,乐观的人能够更好协调在各个目标之间投入的精力。乐观的人面对挫折和生活压力的时候,他们始终内心抱有这样一个信念:现在是不顺的,但未来会更好。因此他们面对挫折时更能应对自如,并且更能把目光集中于问题本身,而不会瞻前顾后,想东想西。乐观也可以预测更高质量的社会关系。乐观者的婚姻质量要更高,社会关系更加丰富,有更多社会支持,并且更加能够抵抗孤独;乐观者也有更出色的健康水平。一方面,乐观者生活规律,饮食健康,注意锻炼,这样预防了很多疾病;同时,在面对疾病时,乐观者的情绪反应更为积极正面,这无疑也减少了负面情绪对身体机能的消极影响。用一句话概括,乐观的人更有可能达到我们通常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状态: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为什么别人比你乐观? 一些研究探讨了“乐观”个体差异的起源。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乐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遗传可以解释大约 30%左右的个体差异。从环境教养层面上,社会经济地位高(Socioeconomic status)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更可能会拥有乐观的品质,即使孩子长大后的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至于“乐观”这种品质是否可以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传给下一代,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实证研究。 你可以变得更乐观吗? 既然“乐观”这种特质能为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不太乐观的你,可以通过后天的一些努力变得更乐观一些吗?在继续往下看之前,首先得告诉你,“乐观”作为人格特质的一种,同其他特质一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一般而言,除非遇到大的人生变故,要想改变是非常难的。好消息是,最近有研究发现,每天抽出五分钟在头脑里想象可能的最好自己,练习两星期,“乐观”得分可以显著提高。至于这种提高是不是长期的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文献: Carver, C. S., & Scheier, M. F. (2014). Dispositional optimism.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