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坏人”的时候 王雪岩,心理咨询师 估计每个人都不愿被当成“坏人”吧,因为“坏人”也意味着被排斥,意味着敌意和不被喜欢。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曾被无数次教诲,要当好人,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成为“坏人”。有时候,我们莫名其妙的就被推到了坏人的位置,有时候我们自己真恨不得去当个坏人算了,有时候我们羡慕坏人的无拘无束,有时候我们因为被当成了坏人而大发雷霆。其实,这个世界上可能并没有谁一出生就想当坏人,可是,很多时候,造化使然,把人一步步推到了“坏”的位置。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过被冤枉的经历,当一个孩子在被冤枉时,他除了感觉到委屈,他可能还会感觉到愤怒、无助、恐惧等等复杂的情感,他同时可能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艰难。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时常会听到“反正不管怎么样他们都会认为我不好,那我不如干脆就让自己不好,还省事些”。这就是心理学家常说的,“对于老师和父母来讲,重要的不是你告诉孩子你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事实上他感觉到的你认为他是什么样的”,这个感觉通常是在非语言信息中传递的,如果成年人并不相信孩子是诚实的,孩子最终可能会真的撒谎。这是因为,孩子对父母会有高度的忠诚,不管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有多么糟糕,孩子都会在潜意识中忠诚于父母,要么以认同(与父母一样)的方式,要么以反认同(与父母完全不一样,而不一样的参照标准,是与父母一样)的方式,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他最重要的生存保障。所以,当父母训斥孩子”说实话!“时,孩子就会捕捉到父母认为自己在撒谎,于是,当他真的不诚实的时候,他也会感觉父母就是这样认为他的。 相信现代教育理论已经渗透进千家万户,父母们普遍知道生活中要鼓励孩子而不是训斥孩子,语言是可以做修饰的,但是非语言信息却非常难以修饰。所以当父母一边在语言中鼓励着孩子,另一边却对孩子忧心忡忡时,孩子就会捕捉到,在父母的眼中,自己是没有能力的,没有未来的,孩子潜意识中会更加相信他感受到的这些内容,并朝着那个方向发展。当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时,也向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到,离开我的照顾,你将一事无成,慢慢地,孩子就真的变成了不监督就不写作业,不催上十次八次就不起床,父母为孩子真是操碎了心,却没有想到,可能恰是自己将孩子朝那个让人操心的路上,推了一把。 成人的世界也常常发生”被坏人“的状况。我们人类倾向于依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去理解和评估他人的言行,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东西往往会被认定是错的、坏的,但不同的人群身上看到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在对自己的权力比较敏感的权威、领导、家长的身上更多的会看到不同的意见被认为是不服从,是挑战权威,于是权力更高的人为了维护自己权威的感受,就可能要求对方服从自己的想法,这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尤为常见,否则权力低的人就会被认为不够好。对于权力相对缺少的人,对权力同样存在期待,因为权力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话语权,意味着可以保护自己,但同时现实中这些人又缺少权力,于是当遇上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时,缺少权力的人也可能以挑战、愤怒的方式将有权力的人感受为”迫害者“,或者是滥用权力的人,比如孩子对父母的反抗。 还有一些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身上不存在坏的部分,于是,我们就会动用一些机制,来帮助我们建立起“好”的感觉。我们将自己内在无法接受的一些东西,在我们自己内部分裂开来,把“好”的部分留给自己,把“坏”的部分投射给他人,再在他人的身上看到这些内容,于是,现在变成了“那是一个坏人,而我不是”,于是那个被投射的人此时就变成了坏人,比如说一个很吝啬的人,往往会很容易从他人身上发现吝啬。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心里有的东西,如果心里没有,因为缺少参照模版,反倒不那么容易从别人身上看到,这就像从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很难发现别人穿了一条红裙子。 有时这个投射的机制会更加复杂一些,比如:我们作为人,在人性中可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被接受的,或者被禁止的东西,贪婪啊、懒惰啊等等,但是我们不希望自己是这样的,因为那可能意味着不被周围的人喜欢,于是我们可能会将这些东西在我们内部分裂开,将不要的部分投射给别人,但同时我们会感受到自己把坏的东西给了别人,于是我们又会对自己有些责备,会有内疚,内疚是非常消耗心理能量的一种体验,于是我们会努力做点什么把内疚的体验减少。减少的一个方式是当我们看到有人说谁谁贪婪、谁谁懒惰时,我们就责备那个人怎么可以说人家坏话,其实那可能只是将我们自己内心的责备置换到了他人身上,变成了他人不够友善,但因为这是一个潜意识的运作过程,在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情况下,这个过程已经发生了,于是我们会很理所应该当感受为是“那个人不好,而我是友善的”。于是,现在,我们把自己坏的部分投射了出去,我们也”保护“了被我们投射的人,现在我们就可以感觉平静许多,现在,我们是“好的”,而坏,是存在别人身上的(可参考孩子,关于选择伴侣,你应该知道一些事关于胖的讨论,其中很生动的呈现了这样的过程:被激起强烈情绪的内容,往往与情绪的拥有者有相关,如果不相干的人与事,我们自己是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情绪的)。事实上,一个人身体里既有非常多的好,但同时也会有 N 多的坏,既然这个世界都不是完美的,我们作为一个凡人,又如何能够完美呢?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越有能力面对自己身上存在”坏“的部分,我们就越能够接近真实的自己,越有能力管理自己“坏”的部分,越有可能将自己带进自由的生命状态。 有能力面对自己”坏“的部分,甚至有时候需要将自己置于一个“坏人”的位置,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咨询圈子有一句话是说”当咨询师太好时,来访者就好不了了“,的确是这样的,总要有人去承载那些不好才行,如果咨询师一直是好的、正确的,来访者就会处于弱势,就难以去接触自己受伤的部分,因为 ta 会害怕自己再度暴露在咨询师的评判里而受伤。在咨询室里,是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就像是母亲和孩子,如果母亲什么时候都是正确的,那孩子就很难去探索和发展母亲所确定的路线以外的空间,但很多人来到咨询室的原因,就是因为内在可选择的空间太小,如果咨询师再度成为那个限制的母亲,来访者是很难发展属于他自己的空间的,面对一个永远正确的母亲,ta 会感觉“我又做错了”。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咨询师把“不好”接过来,让自己成为那个“坏人”,这样,来访者才不会因为害怕而将自己藏起来,才会将自己内心的失望、怀疑、不满、愤怒等等表达出来。 在我前几天的一次咨询中,我的一位已经一起工作(即心理咨询,咨询实际上是咨访双方共同工作的过程)了几年,对自己有非常深入理解的来访者一坐下就像连珠炮一样讲了几件事情,当我问 ta 讲这几件事是想告诉我什么的时候,ta 告诉我“上次我们工作的时候,你说我’只是照顾别人,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当时我不觉得什么,可是回去后我很愤怒,你凭什么这样说我,你又没有跟我一起生活过,你又没有去调查过我,你凭什么说我是那样的!”ta 的泪一串串滑落,我能感受到 ta 对我的强烈愤怒,在此之前,ta 从没有这么强烈的跟我说过话。我问 ta“那些话让你感觉很受伤,是不是?那会让你觉得我在责备你吗?”ta 告诉我,当 ta 听到这些话时,感觉自己做得实在是不好,觉得自己不够有能力照顾好自己,觉得自己实在是不成熟。我说“所以,那会让你感觉我在要求你做好一切,而你一直生活在被要求之下,这是让你害怕,也是让你愤怒的,在那一刻,也许你会感觉我就像你的父母一样,只是要求你,而不会关心你”,ta 哭得更厉害了,慢慢地,ta 平静下来,说“现在,我的感觉不一样了,我感觉你说那些话时,其实是关心我的,现在我觉得你那些话里,其实有很多心疼,如果没有今天我们说这些,我会很恨你,也没有办法感觉到你那些话背后的关心”。 这些其实是在咨询室里一些很典型的片断,当一个求助者将咨询师感受为一个伤害自己的坏人时,现实情况是,可能咨询师什么都没做,可能咨询师是很无辜的。如果咨询师为了保护自己,从现实中去与来访者争执对错,那可能就错失了工作的机会。所以,此时,咨询师需让自己成为求助者认为的那个“坏人”,只有当来访者感觉咨询师也承认的确是自己错了时 ,ta 才能站在那个像孩子一样委屈的位置上,讲述自己的内心世界,ta 讲出自己的感受,咨询师才有机会去了解 ta 的内心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这些伤害性的情感被理解和接纳之后,爱的情感才能浮现出来,因为那些伤害性的情感可以保护一个人防备再度被伤害,所以它们往往是先于爱的情感被体验到的。 人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复杂,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逃不脱成为“坏人”的可能,很多时候当我们被感受为“坏人”时,我们自己甚至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有的时候,是需要我们有能力把自己暂时放到“坏人”的位置上去的,比如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暂时不够好,却是帮助孩子相信“我很好”的重要途径。 ——————————————— 发自知乎专栏「心理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