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预言 | 我为什么忍不住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 Mimi谜妹,微信公号KnowYourself(kyrenshiniziji):自我、性、态度与审美 和读者交流的过程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困惑:“很悲观,总是忍不住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或者是这样的自我评价“我肯定做不到的”。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首先,我们的期望是会对现实产生影响的。 心理学上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1968)。在一项双盲实验(即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在一个试验中)中,罗森塔尔从一所小学的六个年级中各选了三个班,并向任课老师说根据自己对学生的测验,估计在这一学期里将会有一些人表现出较大的进步,同时他还通报了这些人的名字。8 个月之后,他对这些学生再次加以测验,结果发现,被指名的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老师对他们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较好的评价。在对这个结果加以解释的时候,罗森塔尔借用了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指出:由于教师的期待不同,所以他们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式也不同,而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下,也往往会顺着老师的期望发展。 这一实验证实了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K. Merton)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 “a false 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 evokesa new behavior which makes the original false conception come true(一个对情境的虚假的定义引起了一种新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让最初虚假的猜想成真了)。” 自证预言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自证预言会实现可能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期望影响了动机。如果你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预言事情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那么你对于做好这件事的动机就会降低,而动机的减少又自然会导致事情的发展并不那么顺利,从而预言成真。 二是期望影响了关注的焦点。如果你认为某人是个不好相处的人,那么你的关注点就常在他所表现出的不好相与的部分,愈发肯定了他是这样的人,最终影响你对他的态度和行为。而他对你这样态度同样的反馈就使得他真的成为了对你不友好的人。 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做出消极的自证预言? “我肯定做不好”、“我一定得不了奖”、“我怎么可能成功”…… 自证预言其实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但为什么很多人总喜欢预言悲观的未来呢? 消极的自证预言减轻了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 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时候,人会产生焦虑不安。人的平衡机制会努力地去消除这种焦虑所引起的不平衡,我们的头脑中会催促自己尽快解决这种不确定,给未知一个答案。很多人会觉得自己非常害怕在悬而未决中等待,这种不确定感是这样地令人无法承受,因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只为了得到一种确认感。这种对不确定的忍耐力其实是判别一个人是否成熟的其中一个标准。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时,会想要尽快给自己一个答案,而这种答案往往都是消极的。因为只有消极的答案才会最大程度消除这种不平衡带来的负面情绪。这是因为,相比没有收获,人们更害怕失去。失去 100 块钱带来的悔恨,会大于捡到 100 块钱的欣喜。如果你预先给了自己一个正面的答案,当结果不好的时候,你需要处理的就是一种失去。此时你会感到强烈的被剥夺感,心理落差更大。而如果人们预先给自己的答案是消极的,当结果是好的,自然会非常愉悦;当结果是不好的,人们也会用“我早就料到了”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而且你感到的损失感是非常小的。因此人们在面对没有把握的事情的时候就倾向于做出悲观的预测。 消极的自证预言和人格有关 那些容易陷入消极自我人格的人一般自尊感较低,他们总是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倾向于给自己负面的评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评价是消极的,他们会低估自己改变境况的能力,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结果。这种思维定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不好的结果证实了你的消极的预言,你就更容易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出消极的自证预言。 怎样避免消极的自证预言? 改变你的语言 消极的预言者典型用词就是“永远”、“总是”和“绝不可能”这些极端的词语。焦虑症治疗师建议大家把这些词从你的字典里删去。多用一些积极的词语,激发你的行动力。用积极的语言自言自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维定式,减少你的消极预言。 提升自尊 当你不只是口头上说些消极的话而是真正相信的对自己的消极评价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不被关爱、理解,还会感到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时,你就要寻求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停止消极的自我暗示很重要;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学会接受他人的赞美。 假装自己能行 如果你担心自己工作表现会很差,不要让这种自证预言效应真的发生。假装你能做好,尽可能让积极的自证预言效应发挥作用。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当你在积极地为自己的事业而努力的时候,也会改变他人对你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可能会对结果有着不一样的影响。 参考文献: Merton, Robert K. 1968. Social Theory and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Madon, S., Jussim, L., & Eccles, J.(1997). In search of the powerful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 791-809. Joachim Vogt Isaksen, (2012, December 27). The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封面:farmerandfarmer.org 插图:Chibird ——————————————— 发自知乎专栏「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