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星座与西方的星座有什么联系? 海盗河马,河马老师 星座是 1930 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统一定义了之后才有的概念? 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文明,在历史早期(早到你难以想象地早)就都有了星座的定义,只不过还一直在慢慢发展着。 公元前 3000 年,巴比伦就把亮星分为若干星座。后来希腊人和罗马人发展了巴比伦的星座定义。公元 2 世纪,这些定义已经基本完善和固定下来了。否则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等人岂不是没有星座可以玩?那些中古时代的占星家岂不是都要失业了?事实上,星座这个词(constellation)来自 4 世纪的拉丁语。 之所以 1928 年(不是 1930 年)IAU 才确定官方星座定义,是两个原因: 南极附近的星座一直被观测的很少,因为需要长期生活在地球的很靠南的地方才行。 星座和星座之间的边界没有确定,赫歇尔在 1841 年提出了目前的定义,即赤经线和赤纬线。 中国古代星座与西方星座是两套完全独立的各自发展的体系? 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至少是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 肉眼可见的恒星有 6000 颗,两种文化都把其中共同的 7 颗星看做一个集团,这种设想是多么奇怪的巧合啊?你们真的不觉得吗? 首先我们来列举现象: 中国的星座坐标系统有两套,分别是黄道附近一圈的 28 星宿,以及 12 地支(配合天干)。 而古巴比伦呢,也有两套系统,分别是黄道附近一圈的 31 颗主星,以及黄道 12 星座。 中国把狮子座的主星叫做轩辕十四,附近的星官是轩辕,轩辕本意是黄帝的乘车,指代天下共主的黄帝。 权,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后宫属。(《汉书·天文志》) 这里的前大星就是轩辕十四,经过文化的变迁和儒家的影响,先秦和夏商时代的王者,在这里变成了女主。 来自古巴比伦文化的西方星座把这颗星叫 Regulus,意思是王者。巴比伦人的狮子座称为 UR.GU.LA,意思是万王之王。 中国夏商时期中,商文化祭祀的祖先和祭祀的图腾是天上的大火星。 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 左传·襄公九年》) 而商人后裔认为自己的始祖是帝喾的长子,名字叫“子”。而大火星就是天蝎座的主星。在巴比伦文化中,天蝎座指的是王子。 更早期的夏人,崇拜的对象其实是双子座,具体不展开了。 理论研究: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和 19 世纪末,就有多位学者探讨这个问题。Hommel(1891)、L.Weber(1894)、Kingsmill(1907)、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都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元素起源于古巴比伦文化。国内学者早的有王国维、顾颉刚、郭沫若,晚的有江晓原,都持类似的观点。 中国和巴比伦(西方)天文学,关于包括星座、坐标、年和日的长度、闰年、节气等很多问题,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究竟是不是相互学习借鉴过,一直在学术界有争论,因为谁也没有足够多的证据说是,也不能说不是。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包括太阳运动、行星运动等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从公元 7 世纪开始的,大大晚于公元前几世纪的巴比伦人的创造。然后研究的结果和方法,有极其相似。这不能不让人疑心,最有趣的就是这个公元 7 世纪,那是什么时期呢?那是隋唐时期的初期。那个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步,而同时又是对外极度开放的一个时期。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中国很早期的历史上,可能是在夏商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就与古巴比伦甚至古埃及、古印度文化有过丰富的交流。这种交流随后一直在延续着。 我们过去总是抱着一种奇怪的心态。认为自己的国家是最伟大的,所有的文化都是原创的,是最正经的原汁原味的智慧的产物,这是我们屹立不倒的支柱。然后实际上,这么想非常可怕。交流,至少是影响,是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的常态,封闭和绝对的原创才是个别少见的情况。几十万年前的祖先可以做到从北非向中亚直至向东亚迁徙,同样,公元前后,两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或许各自独立,或许借助波斯、高加索地区为中介,相互交流、学习、影响,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为什么只能交流茶叶和丝绸,就不能交流天文学的星座呢?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