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连自己妈妈的面容都认不出来,这可太严重了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7-0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91
    赞:
    46
    认不清楚脸,的确是个事儿。

    [​IMG] 华沙,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下属面孔认知(识别)

    [​IMG]

    喜欢看电影的人应该能够看出来上面这幅画是来自于电影《落水狗》的开篇。但是我相信除了熟悉电影的人之外,让你们就瞥一眼准确叫出这幅画中几位的名字是困难的;不过如果给足时间,通过比对脸型、身体形态、以及发型,我相信所有人都能够识别出来这几位在电影里面究竟是谁。

    这幅画作为艺术作品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真实生活中看到的人也像上图一样那就肯定有点麻烦了。这就得引出面孔失认症这个概念了。我们实验室是做面部研究的,新来的博后更是这方面的专家。本来我对此有一定了解但是兴趣不大,可是听了我导师一句话我觉得有必要用我专业知识介绍一下这个问题。她那天提到有面孔失认症的人不少,但是很多人由于情况不重、生活适应能力较好也就不当做问题;但是有些人问题比较严重,就是身边亲友也难以通过面部特征辨认:在当地有一个人有着面孔失认症,当然在他小时候(很多年前)并没有这个概念,他不能识别他母亲的面容,他母亲就觉得他“不爱她”,从而母子关系疏远,从而也影响了一生的发展。相比心理问题,由神经系统原因导致的失调更加可怕,因为前者(非器质性)问题还是有比较好的调整空间;而后者科学家们还没有摸清彻底的门道。

    前几天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关于面孔失认症和阅读能力的问题,感觉到了收到了很多关注。为了我的邮箱不要爆了,我在这篇文章大致介绍下面孔失认症是什么,目前学界的看法,也稍微阐述下它与其他大脑功能的关系。

    面孔失认症(prosopagnosia)又叫做脸盲(face blindness)。这是一种由神经系统问题导致的缺陷。有面孔失认症的人会对一些他人的面孔出现无法辨识的情况(尤其是亲友之外的)。但是,这些人的视觉能力是完整的,甚至可以识别面部的一些特点比如眼睛颜色、发型等。就好比:“你说的每个字我都认识(细节面部特点),连在一块(整体识别)就不懂了。”总结起来就可以说视觉能力完整,可以识别汽车房子,甚至一些面部细节,但是对面孔的整合处理能力失去。面孔失认症患者往往在梭状回(fusiform,见图高亮区域,图片来自维基)区域有着异常。梭状回里有一个叫做梭状回面部区(fusiform face area)的组织,虽然学界对其存在有争议,但是一般认为梭状回视觉区极大程度地参与了面孔识别。那么很自然在梭状回有异常的人面孔识别就有异常了。面孔失认症的人群大小其实不小,有研究指出大概占总人群的 2.5%(Grüter et al., 2008)。当然,每个人的程度不一样,真正严重影响生活得肯定不是这么大。

    [​IMG]

    跟很多问题一样,面孔失认症也分为两种:获得性(acquired)和先天性(developmental 或者 congenital)。前者往往由于脑损伤导致比如汽车事故或者是脑中风,所以说往往不只有面孔识别障碍,还会伴随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这一类患者由于研究充分往往是神经科学研究的‘材料’。后者研究的相对较少,一般而言认为是染色体缺陷导致的,研究没有发现明确的脑损伤,所以其脑部区域应该是完善的。

    我感觉更多关心面孔失认症的朋友是先天性的。而先天性面孔失认症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一般文章会说一句他们是好研究材料 LOL)。对于先天性面孔失认症的确很有意思,很多研究发现先天性面孔失认症者对于面孔识别有着有趣情况,他们或多或少能了解面孔细节(detail),但是难以整合(holistic processing);也有人不能识别人脸,但是能看懂漫画。一些脑成像研究表示(Behrmann and Avidan, 2005; Kress and Daun, 2003)通过 fMRI 或者 EEG 实验发现,先天性面孔失认症者的梭状回有着正常的活动(相对正常人)。这一结果肯定出人意料,我们只能理解为梭状回进行了相应的信息处理,失常那么就是其他相关的区域的问题了;或者是梭状回‘不得要领’地活动了。面孔识别需要不只是一个脑区活动,我之前知乎回答提到过这一点;那么也就是说虽然重要的梭状回活动了,其余地方跟不上也是不行的。Steeves et al. (2006)也强调了,在对面孔失认症研究时候发现一些枕叶组织(OFA)的缺陷反而导致了面孔失认症。好比 CPU 什么都正常,不争气的跳线坏了这不耽误事了么。

    有两点有意思的,但是没有经过证明的我要提出一下:(1)Kress and Daun (2003)论文里提到,很多有面孔失忆症者家庭中也有面孔失忆症者,所以说有可能有遗传性。(2)不过大家不要灰心,研究也提到很多参与实验的面孔失忆者智力特别高(Behrmann and Avidan, 2005; Kress and Daun, 2003; Jones and Tranel,2001);所以说不难解释阅读能力好咯(Fu et al. 研究发现阅读也和梭状回有关;梭状回也尤其能处理中文文字。我大胆假设在梭状回还在一样工作时候,如果对于面孔处理的少,不就是对语言处理多吗!)。

    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找到能给面孔失认症帮助的药物。科学家们都建议面孔失认症的朋友们通过其他方式提高面孔识别,比如说是发际线、发型、眼镜、口音、身形等等。相信很多朋友已经很熟练在生活中用这些方法。不得不说,科学在研究大脑方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希望能在未来能给你们直接的帮助。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再见。

    PS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 Oliver Sacks 写的叫做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翻译应该是错把太太当帽子的男人,翻译版本层次不齐大家看运气吧。这本书就提到了一些面孔失认症的朋友,你看把太太当作一个帽子了。大家可以看下这一本有意思的心理学读物。也能对更好的社会化提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Grüter T, Grüter M, Carbon CC (2008). "Neural and genetic foundations of face recognition and prosopagnosia". J Neuropsychol2 (1): 79–97

    Fu, S; Chunliang F Shichun G Yuejia L Raja P (2012). Barton, Jason Jeremy Sinclair, ed. "Neural Adaptation Provides Evidence for Categorical Differences in Processing of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n ERP Study of the N170". PLOS ONE7 (7): e41103.

    Jones, R. D., & Tranel, D. (2001). Severe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in a child with superior intellect.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23(3), 265-273.

    Behrmann, M., & Avidan, G. (2005). Congenital prosopagnosia: face-blind from birth.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4), 180-187.

    Kress, T., & Daum, I. (2003).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A review.Behavioural neurology, 14(3-4), 109-121.

    Steeves, J. K., Culham, J. C., Duchaine, B. C., Pratesi, C. C., Valyear, K. F., Schindler, I., ... & Goodale, M. A. (2006). The fusiform face area is not sufficient for face recognition: evidence from a patient with dense prosopagnosia and no occipital face area. Neuropsychologia, 44(4), 594-609.

    ———————————————

    发自知乎专栏「看脸的世界
     
正在加载...